略過導航

Monthly Archives: 九月 2006

人類透過持續性運動分泌血清素(腦啡)影響心理狀態…
已經是眾所週知的臨床發現…
但透過運動去了解自己身心的極限…不…
是去發現原來沒有真正的極限這檔子事…
卻是瘋子才能夠體會到的事…
極限在哪是停止進步的人才能核算出來的…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了試鍊不能靠自己決定成績…
職場升遷、感情爭奪、金錢遊戲、江湖纏鬥…
除了自己的本事外…
競爭者狀況及天時地利…
我們如何時時分析得透徹…
不過靠著這些…也為人生黑暗面學習找到不少解答…
試著找個時間…篩除所有外在變因…
來個只跟自己挑戰的運動試鍊…
先設定個合乎目前體能狀況的距離…
或用11路、或用雙槳、或用愛駒…
看看是否能夠完成它…
並計算用了人生中多少時間戰勝了它…
如果你發現起初設定的路程並非你的極限…
或完成的時間也未到你的最終能力…
試著加長它、或者加速完成它…
你會發現你的心肺、你的肌肉、你的意志…
開始跟著它路程的增加及完成時間之縮短而成長…
當然…人性的貪婪會促使你去開始參與跟別人的競賽…
但是…只要你永遠記得如何體會獨自一人的征程…
在群體的競賽中仍舊不停與自己的身體心理對話…
就算你是最後一個抵達終點的…
"挑戰自我紀錄成功"的隱形衝線帶…
依然將時時出現在那兒…
在按下手中計時腕錶的剎那…
又再度迷失了極限的標的…
短暫的生理苦痛換來舒暢的癮頭…
堅持的心理建設贏得光明的希望…
從運動中見到人生的光明…毋須學習…
是生物驅力…是人性本能…
千萬別隨進化的腳步遺忘了它…!
今早6:00終於不再逃避…面對現實…
去了一年多沒去的游泳池…
用一年多沒划動的雙槳(軟弱的手臂)…
死命地游了一個小時…
起初的三十多分鐘幾乎每100公尺手臂就疲勞到只能停下來休息
不過到最後軟到一個程度後…
反而開始可以持續游500公尺不停…
非常納悶這是什麼原因啊?
現在雙手酸到幾乎不舉…
很擔心影響到下週的比賽嗎?
是否我還是應該用一年多沒訓練到的捷泳軟手來拼1,500m的T1
還是乾脆放棄改用蛙式慢慢征服南灣算了…
還有一點更慘…今天還穿了防寒衣…
天啊!很難想像到時沒有防寒衣協助的窘境…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
面對人生測驗時…
不但不要"臨時抱佛腳"…
也千萬別"臨時練軟手"…
結果是一樣滴!
從20年前國中時邊跑邊走完第一場9公里多的路跑賽後…
就一直反覆聽到似乎在長跑運動中很受用的"配速"這個概念…
老師告訴我就是因為沒配速觀念…
才導致我需要跑走交替完成比賽…
直到10年前開始持續從事長跑運動…
又有幸結識國內長跑菁英與教練先進…
才慢慢從他們的耳濡目染中知道一些些皮毛…
但也始終都藉著心跳錶作精確的配速訓練…
比賽時還是時常有過度興奮、或受一同競賽的跑友們間接影響…
導致違反最佳效率配速而成績一塌糊塗的狀況…
當然使用心跳錶隨時監控路程經過與強度變化是最為準確的方式…
但是最好在攜帶心跳錶訓練時…
開始感受每個強度循環時相對的生理變化…
例如無氧界線到了時候所對應的生理指標…
我自己是以開始張嘴呼吸為指標…
而自己也要清楚在各種不同競賽距離時…
能繼續維持無氧速耐力的時間有多久…距離有多長
在平時做不同距離的模擬訓練時就細心記憶這些指標變化…
以及每圈(每公里)的最佳配速方式…
作各種不同的配速實驗…找出最佳成績方程式…
例如:小弟個人10公里最佳成績…是以:
前二公里150以內的心跳配速熱身…
中間五公里緩步由150增加到180下…單純用鼻吸吐氣
最後三公里加速到180~190下…逼著要張嘴呼吸了…
若沒照這樣的方程式走…通常成績都會較差
大家可以多試試並記憶自己的最佳配速方程式…
有更好的指標…請多多指導小弟…感激不盡哩!
最近翻出十年前被好友陷害…掉入玩自由車無底洞後購買的一本介紹自行車的老書,其中談到車架尺寸與幾何資訊,在此分享給眾車友:

1. 上管
以騎士手臂及上半身之長短決定其長度,如果車架長度上不能配合,可以用短一些的龍頭,正常龍頭的長度約為80mm~130mm,一般而言上管長度太長會使上半身容易疲乏,且抽車加速時的靈敏度降低,太短會使腹肌無法用力。
一般選購車架時,大多數的消費者都以立管(中管)長度為依歸,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各家車廠所生產的車架,上管對應立管的長度比例皆不同,而上管平行長度(有些車架為加強剛性縮小前三角,造成上管下斜,故需測量平行長度)才是影響騎士騎乘舒適度及效能的最重要指標。

 
 2. 立管
以騎士的蹊股處到腳掌距離決定其長度,如果車架立管長度上不能配合,可以調低座管,若立管太長,座管很短,會導致在抽車時不便、且會使車子重心提高,而影響車子靈敏度;立管較短,如有適用的龍頭及座管當然也可以補強,有些職業車手的車子都習慣比正常適用尺寸小一吋,如此可降低車子重心,抽車加速快,唯一要顧及的就是車架鋼性是否能夠配合,因為管子在接縫處扭力會放大,鋼性不好會有安全上的顧慮!
立管長度測定上有許多方法:BB中心到上管中心、BB中心到上管管頂、BB中心到立管管頂。近年來車管造型多變,使得以上三者數據的差距極大,但大多數的測定以BB中心到上管中心(Center to Center)長度為普遍依據。
 
 3. 頭管
頭管如果太短,在調整龍頭時高度會受限,一般而言,立管長度、頭管角度及上管長度三者數據決定了頭管尺寸。
 
 4. 後下叉
此長度會影響後輪傳動性,太長會造成傳動過慢,太短則可能造成拆胎不便,甚至輪子若粗一些,輪胎又會觸及立管,場地車、公路計時車及鐵人三項專用車,便以改變立管型態(如:彎曲、弧切)來解決這個問題。
 
 5. 立管角度
此角度愈大,加速愈快,但騎乘上較為不舒適;角度愈小,適合長途旅行騎乘,但對加速不利,一般旅行車角度為68~71度、登山越野車68~73度、公路跑車72~74度、場地車及計時車73~78度、鐵人三項專用車由於有破風阻把(Aero Bar,俗稱休息把)支撐上半身使下半身放鬆,所以設計在75~80度間,角度最大!
 
 6. 頭管角度
此角度愈大,前叉轉動愈敏銳,也會使前後輪輪距縮短而加速快;而此角度愈小,車子愈容易操控,一般而言,越野登山車頭管角度約71~72度、公路跑車72~73度、場地車、計時車及鐵人三項專用車約73~75度。
 
 7. 前叉爪與頭管延伸線距
一般騎士較少注意此長度,此長度與頭管角度功能相仿,長度愈長,則車子直走時較為穩定但不易轉彎;長度愈短時,車子轉動敏銳但缺乏穩定性,一般此長度在42mm左右,競速用公路車會短一些,場地車、計時車及鐵人三項專用車則更短。
 
 8. 五通離地距
此高度對車架重心及抽車施力有重大影響,高度愈高的車子,其重心也提高,加速靈敏度也提高,但穩定性會降低,通常場地車會因場地及用途因素將此高度提高;此高度太低,則有轉彎時踏板觸及地面的疑慮,以跑車而言,用於登山賽跑車,而繞圈賽跑車會有較高的五通離地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