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過導航

Category Archives: 嗜好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段距離……原本三年多前在孩子滿二歲之後,計畫從每周一次自行車開始,重拾運動的習慣,並計畫回到三項運動道場。所以精心策劃組裝了一部自己有史以來最滿意的一部計時車(https://reurl.cc/1mlWQV)。誰知道,我實在是一個太黏孩子的老爸,所以除了每周六iRun跑固定約騎約跑的行程外,平日上午全都花在陪孩子及協助家務的工作上了!想要回到從前上班前抽些時間晨跑或游泳的較高頻律運動習慣,實在有相當的難度,而這部本應該在較平坦路面及鐵人賽道上大顯神威的Orbea Ordu 650C,在此期間大多數被我當作夏季登山避暑的偽登山公路車;加上這二年疫情,閒置的時間也佔去不少。最近恰好有位女性客戶好朋友即將復出鐵人賽,對這部剽悍的650C小馬也情有獨鍾,我便二話不說直接出讓給她(很巧合地,繼Kuota K-Factor、Argon 18 E-118後,又一位優秀女選手承接我的愛車,著實讓我於有榮焉啊!)。但接下來難題就是下部車的選擇,考量50歲後生活重心仍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上,未來運動參賽目的大概會放在維持健康及同好朋友聚會,競賽成績的自我突破與挑戰已經不是我現在這個人生時期可以兼顧的重點,所以想想還是入手一部用途廣泛的公路車可能來得實用些。而現今整個自行車產業已經鐵了心,為了要『促進經濟繁榮』,全面將公路車碟煞化,讓我原本仍想找一部DIY拆卸保養簡單、也更容易達成輕量框煞版本的初心完全被粉碎!不過想想自己原本就從事這行業,身體力行去感受一下再在正夯的大趨勢也是應該的,那就讓我再一次重新認識公路車囉!並實際體驗一下油壓碟煞系統的神奇之處!

1. 車架組(2022 Ceepo Stinger):

  店裡Ceepo最近銷售狀況不錯,它也是我十三年前首次入手鐵人三項專用競賽車的品牌,這七、八年來它的公路車款的銷售比率也大大提昇,由於特別標榜鐵人三項、公路雙用,這品牌在台灣鐵人賽場上的佔有率一直居高不下,加上它的價格以同級碳纖布與製程來看,性價比非常高,所以我決定選擇產品線中的頂級款式:Stinger(由十三年前開店後首次入手的鐵三專用車Stinger演化而來)!它吸引我的一些特色如下:

◎ 這支車架的OEM血統來自於主攻碳纖維自行車架、輪圈,供應全球前10大自行車名牌(包含義大利Pinarello)的瑩信工業。管材100%使用40T高模輕量碳纖布製作,我所選擇的Size XS小車架實測僅786g,前叉未將豎管截短時實測404g,以這個價位(建議售價NT$78,000)又有空力元素的碟煞全能車型來說,重量算相當輕盈,應該可以合乎我未來想和同好朋友們在夏季跑遍台灣名山坡道的車重需求!

◎ 車架的空力造型元素遍佈全車:整合式的1.5吋大尺寸並向後延伸流線型的頭管(管線皆可內藏於其中)、與下管管型整合的前叉、內縮如輪拱般與後輪整合的中管與下管、小三角柱體刀型座管……等。

◎ 車架與前叉可容納最大28mm的胎寬,可配合實現最新潮流的胖框、胖胎,最空力,輪胎滾動效率也最佳的整輪組合!

◎ 1.5吋頭管、EVO386五通、上管加寬延伸直達三通,在接受車手應力最強大的這三處,直接設計大管徑增加強度與剛性!

◎ 通過UCI認證的車架兼容於所有套件系統:Shimano、Sram、Campagnolo及FSA的電子與機械套件組均可安裝!

◎ Size XS尺寸的上管有效距離僅50cm,大約等於其他歐美品牌的Size XXS,有利於自己較喜愛偏小、擁有靈活操控性、及可使用較長龍頭來增加下坡穩定的性能需求,且這尺寸的幾何前三角居然可以讓我不需使用側開式水壺架(先前的Kuota Khan則需要),多了周邊配件的選擇多樣性!

2. 龍頭(FSA SMR)、把手(Vision Metron 4D Compact):

  Ceepo原廠本設定此車架直接附贈Deda的SuperBox整合式龍頭(建議售價NT$3,850,175g),但由於Stinger不屬於DCR系統(D型或半月型前叉豎管)設計的車架,所以若使用這支龍頭只能做到半隱藏走線。碟煞油管都一定得通過頭碗組及頭管進入車架,未來更換頭碗組已經要麻煩到底了,我龜毛地想要乾脆來個全藏線、乾乾淨淨的空力外觀,所以又另外訂了一支雖然價格較低(建議售價NT$2,600)、重量也較重(235g)的FSA SMR龍頭。不要覺得奇怪,啊這支不也是支半藏線設計的龍頭嗎?呵呵!奧妙就奧妙在它於鋁合金龍頭本體下方開了個入線孔,大小只能容納油管及電線(若是再加二條機械變速外管就無法再擠進去了),所以龍頭下方的半隱藏式出線通道設計,在電子變速的組裝案例上可不需採用!由於我選用了正常偏小的車架尺寸(Size XS),可以搭配長至100mm的龍頭,大大增加下坡及高速時控車時的穩定性!

  其實原本自己最想要的是一體式的龍頭把手組合,但市面上的所有整合式空力把由於致力於低風阻的造型,上把位都極度的寬扁,實際上真的就是於平路賽段及積分點衝刺之用。考慮我這部新車還是會常常在夏季往山道上跑,上把位握感的舒適性還是相當的重要,所以才忍痛捨棄最帥氣的龍頭一體式把手選擇,退而求其次搜尋到Vision Metron 4D Compact這支有著結合空氣力學和人體工學、握感適合的微上揚翼型管、前仰10°的上握把、煞把位後方手掌依托舒適造型、隱藏式走線……等設計的215g輕量碳纖車手,不但兼顧空力,在爬坡握上把位時,有適中的滿握感,有效放鬆上半身,讓騎乘更省力且舒適(人老了真的需要更多的舒適設定XD)。

  我較窄小的肩寬選用400mm的尺寸,煞把位的寬度約380mm,也非常符合空力的騎姿!上頭的把帶最後我選擇Ciclovation的Advanced Featherlite超輕量把帶,加上這支空力把把帶只需纏到煞把位後方手掌依托的位置,又可以再節省一些重量,哈!

3. 輪組(Vision Metron 40 SL Disc Tubular)、輪胎(Continental Sprinter GatorSkin):

  生涯到目前為止,在這部新車之前,曾經擁有過4部公路車、7部計時車/鐵三車,也用了超過11組輪組,若以性價比、輪組剛性(輪圈與鋼絲張力)、煞車效能、空力爬坡全能綜效、下坡穩定度……等總合評分來說,令人最滿意的就是搭配在2016 Kuota Khan上的Vision Metron 40碳纖輪組(https://reurl.cc/gMNd77),所以我這部人生首部碟煞全能新車,再度選用具有24.8mm輪寬、直拉式扁鋼絲、ABS 防鬆銅頭、2比1編輪方式,CFD/風洞測試實證高度空力化的Vision Metron 40 SL Disc碳纖輪組!由於碟煞輪組的輕量化程度無法與框煞輪比擬(光是二個碟盤裝上去,整組就活活增加個約200g),所以我破天荒首次特別選用管胎版本輪組,因為管胎輪組框體結構簡單,是所有輪種中最能體現輕量程度的,空輪重1,420g也已經是目前我騎過的輪組中最輕的一組了(將碟盤、管胎含延長氣嘴及雙面胎膠、飛輪裝上後實測,整組重2,640g)!

  公路車的管狀胎雖然是歷史悠久的產物,但是其真圓度最佳、側向觸地安全性高、能滿足喜愛高胎壓騎士需求、安裝充氣後完全不擠壓輪組導製鋼絲張力變弱、管胎輪組因結構簡單而最為輕量……等優秀特性,導致職業車手在能夠有所選擇的情形下,仍然唯管狀胎馬首是瞻!馬牌Sprinter GatorSkin更是iRun跑管胎中的銷售冠軍,無論是在耐磨(碳黑化合物胎面)、防刺(DuraSkin抗切割纖維)、行車安全性(全胎表面網狀防滑格紋)……等特色上均屬最佳的品項,是巴黎魯貝等春季古典賽職業車手的最愛,新輪組當然不囉嗦直接安裝這一條極品!25mm胎寬的Sprinter GatorSkin每條300g整,雖不頂輕但安全性絕對打包票的!

4. 變速/煞車/傳動系統套件(Sram Force eTap AXS):

  這個項目是我考慮最久的一環,在頂規還是11速的時代,Shimano的有線電子及Sram的無線電子變速系統我都已使用過,現在進入12速的年代,原本想要在使用Sram eTap系統三年後,改用也進化到變把無線、電池到變速器間有線的Shimano 12速系統,但最新Sram eTap AXS 12速系統也開始導入全序列(全自動 Sequential)/半序列(補償式 Compensating)變速模式、加上它對我想要組一部完全外觀上看不到任何線組的真無線酷車可以完美達陣、外置式又可簡單更換調度的電池設計,讓我最後還是捨棄了在11速時代大家公認變速穩定度更佳的Shimano系統,入手了整套重量約2,985g的Sram Force eTap AXS二級真無線套件。

  新的Sram eTap AXS套件在安裝上有個貼心的設計,前後速器都有附贈安裝治具,完全不需倚賴高超的組裝技術經驗,就能夠輕易地將前變速器安裝在最適當的位置,並將後變速器導輪組與飛輪之間微調到最正確的間隙。而這次Sram將能夠快速充飽電力、又可以彈性對調的電池,與前後變速器的造型整合得更加精緻優雅;還有造型改版為更寬扁強壯的碳纖曲柄腿組,與頗有空力肌肉造型感的酷黑四爪齒片組也有完美的整合性搭配;最特別的是那條Sram專利平頂(Flattop)造型的鍊條,完全能讓整個傳動系統看起來更有前衛科技味道!

  Sram eTap AXS系統還有個迷人之處,就是車主可以直接用手機經由Sram AXS App做任何的調整設定(https://reurl.cc/AOXQVE)。無論是變速模式的選用、變速按鈕功能的設定或更改、擴充變速元件按鈕(Blip)的變速功能設定……等都可以隨時校調。而進展到12速的變速容錯率雖然更低,但由精密度更高的電子系統來校調控制,其穩定性當然就依然能夠維持在高檔囉!我想這也是各品牌到了這個速別後,都捨棄生產機械變速版本的原因。而飛輪多一片所得到更順暢銜接的換擋,可以稍為補足一下現代公路車大飛輪趨勢下犧牲的齒比梯度。

  我的車採用了46/33t,165mm的大齒盤曲柄組,搭配上僅230g的超輕量化副廠11-34t飛輪(一方面想輕量化,二方面是Sram AXS全系列飛輪代理商均缺貨嚴重),最輕齒比已經小於1:1;再加上選用160mm較大的碟煞盤,不管明年夏天同好好朋友們想約騎哪座變態陡峭的大山,我和這部『藍色毒針號』終於可以奉陪到底了!

5. 座墊(San Marco Aspide Dragon):

  我再度翻出了珍藏的第二張San Marco Aspide Dragon公路車專用座墊,上印有北宋文人黃庭堅的『龍』字墨寶,這是繼2016年短短只相處了不到三個月的Kuota Khan愛車後,我人生的第二張白色座墊。雖然現在的趨勢是動輒超過150mm的寬版、短鼻尖樣式,但可能由於我的骨架嬌小、髖骨距離較短,試坐了幾張頗受好評的短寬版座墊都不大習慣,所以註定這張僅135mm寬、重162g、原本只想用來收藏的Old-Fashion逸品又要被拆封服役了!

6. 踏板(Time Xpresso 7):

  既然入手了一個全新世代概念的碟煞版本公路車,那踏板也索性趁這機會換個品牌系統!往年我一直是Look系統的忠實愛用者,這次很客觀地就性價比、重量、踏板接觸面積、底板扣片頂端至軸心距離、上下卡順暢程度、整車搭配性……等因素仔細考量,最後選擇了已被Sram併購的Time踏板產品線中的Xpresso 7!這組不僅建議售價僅NT$4,100就可以入手一組不到200g總重的碳纖強化複合本體踏板(目前業界唯一);踩踏面積高達超過700mm²也是業界第一;13.5mm的Pedal Stack Height更是除了咬合設計原理完全不同的Speedplay(11.5mm)以外最短的,可讓雙腿的發力點與軸心之間的不穩定區域扭矩減少,增加踩踏效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 iCLiC 專利技術,只要鞋底板觸碰到像捕獸夾一般的卡鉗驅動點,卡鉗就自動卡住底板,讓上卡更輕鬆愉快;而這品牌踏板雖然沒有長軸版本銷售,但有著非常充滿智慧的Q-Factor微調系統,只要經由左右鞋底板交換位置, 就可以依車手的髖關節距離與騎乘習慣判斷,得到正負2.5mm的Q-Factor距離調整,降低自行車訓練的受傷風險;最後,雖然這系統是使用碳纖維彈片代替金屬彈簧給予卡鉗張力,但仍設計了三段彈片張力調整機制,同時滿足初、中、高階騎士的需求。

  這次要特別感謝Ceepo台灣總代理好樂適公司,在這恰巧2022及2023年車款即將輪替(今年款的車幾乎完售、明年款的新車還未到貨)的尷尬時刻,還特別協助向日本調貨我個人較為中意的2022年式金屬藍配色(繼Gios Siera鋁合金公路車後,生涯入手的第二部藍色車)Size XS車架組(台灣已無庫存),這部車在陽光下有寶藍色裡透著閃耀金屬粉的高調質感,在陰影下,藍色的彩度又會提升到另一個飽和的境界,真是令人愛不釋手!花了一整天將車組好,第一件事當然是秤一下全車重量,以一般成車全車不含踏板、水壺架等配件的方式量測,僅7.36kg(加上Time Xpresso 7踏板、二支Tacx Ciro水壺架達到7.6kg)。所以這支車架若是在變速套件、輪組、龍頭、把手、座墊上再琢磨一下、選擇更輕量的零件,要組到7kg內並非難事!以這個價格的碟煞車架來說,C/P值非常高。以空力型雙用(鐵人三項/公路)車種,這個重量是我們這種業餘玩家最適合的:平路有慣性、爬坡尚稱輕量、下坡穩定不飄移,非常中庸的整車全能設定!

  上路實測前,用手機的Sram AXS App把這部車加入後,將所有Sram Force的電子變速零件更新軟體到最新版本,再進入傳動系統設定(Drivetrain Settings)中的(Enhanced Mode)增強模式,將變速模式設定為先前個人在使用Shimano Di2時最喜愛的補償模式(Compensating):前變速器在大小齒盤間切換,在搭配飛輪較極端的大或小齒片時,會立即同時間協助昇降1~2齒(可自由設定)來補償過大的齒比切換間的踩踏不流暢。

  再來就是將管胎胎壓打到我的體重及根據自行車相關設定所適合的胎壓,一樣可以到Sram AXS App所指引的『胎壓設定指引』網站來輸入查詢(http://www.irun.com.tw/forum/topic.php?sid=2775),只是最後它給我的建議胎壓是:前輪64.6psi、後輪68.8psi……喂!我這是管胎耶???基於Old-School的心態,我還是打到前輪85psi、後輪90psi來作首航的胎壓(騎車從未將胎壓打到低於100psi過),來測試看看現今最新的:『低胎壓,低滾組、高安全性』的趨勢!

  首航的路線是北海岸淡金公路,騎到三芝7-11後折返。『產後復出』整整闊別六年,從計時車又轉成公路車的騎乘感受,大抵上來說與2016年騎上Kuota Khan的感受相近(尤其輪組又是同品牌、同等級、同框高,只是改成碟煞系統),可以參考:https://reurl.cc/gMNd77,以下將特別不同的地方重點說明一下:

  1. 上路後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胖胎寬(25C)加上低胎壓的滿滿舒適感了!就算胎壓只從自己習慣的110psi以上降到85psi,但是身體對與單車的五大支撐點:雙臂、雙腿、及臀部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適,震動的波形變緩、頻率減少,感覺整部車被輪胎撐得軟Q軟Q的,巡航踩踏時雙腿因震動降低也變得順暢許多。
  2. Stinger擁有EVO BB386這個厚實規格的五通、上下均為1.5吋的大管徑並向後延伸流線型的頭管、上管也加寬延伸至三通位置,這三處車架本身接受應力最強的位置都較傳統公路車粗壯許多;此外全車還使用40T最高模、輕量的碳纖布製作,在淡金公路上幾個短坡站起來試抽一下,果然符合現代全能公路車適中硬調的趨勢(相對來說更趨近空力型的車種Mamba-R,就與計時車同樣較為死硬);搭配Metron 40 SL Disc紮實的輪圈結構所帶來的良好側向剛性,以及Vision原廠高磅數鋼絲張力的編輪原則,短坡與平路加速的直接力道,完全勝過以重視踩踏韻律感、以挑戰長坡見長、車架調性更為Q彈的Kuota Khan,之後有機會再去騎騎較長距離的連續上坡感受一下是否會快速榨乾自己的肌耐力?
  3. Stinger變身成為公路車後,車型定位上為了鐵人三項的需求,仍以空力車的型態設計,所以比起Kuota Khan純種登山型公路車的纖細後上叉,這部份最明顯的就是設計上堅實又空力許多。我個人認為未來純種登山型公路車會逐漸式微,因為現今的碳纖技術已經可以不用過度犧牲管材體積,就能打造一部已足夠輕量的車架(UCI的限制為整車6.8kg以上),加上較低胎壓反而減少滾阻、還能增進踩踏輸出的連貫性,更代替了登山型公路車纖細具彈性的後上叉,給予整車在高速時(尤其是下坡)的緩震功能。所以在下坡遇到減速條時,也不會因為硬調的車身而感到手掌、手腕、及臀部的不舒適。
  4. 不得不說自己選擇了Vision Metron 4D Compact這支有型的碳纖空力把還真是明智!巡航時可將手掌後端及手腕處,整個依托在煞把後方所設計的平台位置;爬坡或輕鬆騎又可將手掌輕握在如機翼上揚的上把位,握感因適中的上把寬度及圓潤的切面曲線而得以滿握又舒適!加上自己為了空力效果依慣例將龍頭設定在較低的位置,這上揚的翼型上把還提供了更大而舒適的軀幹角度。
  5. 使用了26年Look踏板後,生涯第一遭更換不同系統卡踏上路,先將Time Xpresso 7的彈片張力調整到自己習慣的最緊程度,以得到最乾淨俐落的上下卡操作。這踏板最讓人驚異的就是上卡,相較於傳統後置須用腳掌用力向下擠壓撐開的踏板卡鉗,它的卡鉗基本上是像是先撐開的捕獸夾,下腳後幾乎是全自動且無感地咬合住鞋底板,鞋底板只要一扣住踏板前方溝槽,腳跟只要輕輕往下一放,真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上卡程序。下卡則感覺彈片的彈性大於我前一組Look Keo Blade Carbon Ti(碳纖片死硬得多,但下卡感覺更乾淨俐落),雖也是一個瞬間腳掌扭轉的巧勁,但就是有點軟軟QQ的感覺,勁道不需要太大,就輕易將卡鉗再帶回到張開的狀態,等待你下一次的入卡。而這最大的優勢就是整個由停車狀態到上卡起步的反應時間變短了!這組踏板雖然輕盈,但踩起來算是相當紮實,騎完後我肯定未來在踏板的選擇上會跑票了!
  6. 最讓我這個騎了超過26年公路運動用車的老屁股不習慣的,就是碟煞系統了!依自己的小手掌調短煞把間距後,那個超級輕巧的按壓手感,實在是浪費了我26年來在長下坡按壓鋼索煞車線所練就的握力了(完全用不上……XD)。由於Sram套件原本搭配的是有機樹脂來令片,對於僅52kg的體重來說綽綽有餘(體重較重的車友,建議更換成金屬來令片,來獲得更好的制動力),我終於體會到甚麼叫作『線性』的煞車手感。騎乘時感覺得出來碟煞按壓的力道與愛車被因此減速的關係,真的是比框煞車來得比例均勻得多,也不會有如框煞煞車塊磨耗的歷程中,因與框體煞車邊接觸面積、煞車塊附著物質(如:鋁屑、碳屑、泥土、小碎石……等)、框體磨耗狀況、煞車夾器剛性……等等的不同變化,而有制動力道忽高忽低、甚至斷斷續續的情況,實在是異常的穩定!雖然我已經被框煞機構訓練到任何煞車手感的變化都影響不到控車的穩定度,但有了這麼穩定的碟煞系統,還是讓人在下坡時感到更無後顧之憂了!之後有機會再去試試較長距離的連續下坡,看看有些為職業選手詬病的如:碟盤高溫冷卻變形或退鋼、碟盤高溫影響鋼絲強度、碟煞漏油、有機樹脂來令片制動性不足……等等的缺點會不會發生?(我認為以自己下坡的慢速應該都遇不到這些問題吧?呵呵呵)

  總括來說,這就是一部只要花費Pinarello Dogma F 頂級車架組的錢,就能得到一個可以直接上路、很不賴的整車完美方案(頂級車架、頂級輪組、頂級車把手、二級電變);然後……雙手雙腳就快被這些日新月異、愈來愈不需要太多動作及力量操作的嶄新零件(碟煞、踏板、與電變)給慣壞了!還有就是……我跟Ceepo這品牌及Stinger這型號真是有緣呢!好朋友們,明年東進武嶺趕快約起來吧!!!

生平第一次入手榮獲台灣精品獎的服飾(台灣之光:U.CR+),趁周六大雨惡劣天候團練來測試一下這件U.CR+竹炭壓力機能緊身長褲,將感受彙整如下:

1. 跟先前就已入手的U.CR+ ST2 超輕量無縫長袖機能壓力衣一般,在穿著上去後立即有明顯保溫功能,體溫感覺被好好地保護在衣服及褲子裡,能增進冬天熱身的效果。

2. 當然這種保溫的感覺會讓人擔心跑起來後會不會太熱,很神奇的,當皮膚表面溫度因運動開始昇高後,皮膚表面反而開始有些涼涼的觸感,尤其一有風吹,涼意更有直接通透感,我想應該是UV 50+冰咖啡紗的作用使然!

3. 再來就是我一直對針織服飾較容易吸水的擔憂,但淋了24km、2小時多的不間斷雨勢,中間完全沒有感覺身體任何部位因服飾質料吸水而變重,跑完用手去擠壓布料,真的沒有擠出甚麼水份,證明PP材質真的是完全不親水的!在跑步時甚至有感覺到水被大量作動的手臂和雙腿甩出,其它水份就直接經由布料針織格紋依地心重力向下導出,或虹吸到表面吹乾,一路上都沒有全身濕漉漉的感覺。

4. 跑步時感覺腰腹部位被褲子及上衣的格狀壓縮織紋布緊而舒適地雙重包覆,背夾也被壓縮紋路布料撐住,一路被幫著自然直挺挺,跑起來精神抖擻!

5. 開到Pace 4’30″內時,同樣發現心率較未穿壓縮服飾時降低近10bpm,心率降低倒是不意外,從前只要測試任何壓縮褲、衣服都有類似結果,但降到10pbm則是第一次發生,猜想應該是上下著都穿著壓縮服飾的關係吧!

6. 雖然一路淋到底的雨勢,但全身跑完沒有一處有磨擦感(以前某些壓縮服飾下雨跑完會有少許部位被磨擦到),無縫的功能正常發揮!

7. 跑完所有關節部位都沒有痛感,以後再來試試30km的超負荷練習時這種神效能否維持。

我的結論是:台灣精品獎及麻省理工學院金獎確定絕對不是隨便亂頒發的……XD

 最近生活上最令人期待又舒爽的事,就是冬季周六清晨的好朋友約跑了。今天恰巧跟我一樣都在當孝子(孝順兒子)的銓哥跟小兒子Kevin自家約騎、另一位真孝子明峰陪伴母親外出活動,原本也要前來同樂,但在桃園工作忙碌、總是睡眠不足的堯聖也聽從身體釋放的訊息多睡一些不克前來,造就了我這六年來頭一次回歸感受一個人帶著MP3 Player獨跑長距離的難得時刻!當然以Long Run來說,最近找到一個與同好朋友一起邊跑邊談笑風生、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殺時間(過去Long Run讓人感到緩慢流逝的時間,總是讓我不太愛搞的重大原因)的絕佳方式,但這麼久沒有帶著耳機,讓音樂激發腎上腺素、並協助同步跑感節奏;再一邊與自己對話、讓腦中想法隨意流轉的過去跑步日常,也是我非常想念的晨間儀式啊!所以今天趁著這幾位在我心目中都是有肩膀的典範男人同時告假,去執行他們現階段更重要任務的時候,讓我獨自一人來重新回味『晨跑』對我的生活意義吧!

 事實上這一個多月來,每周六的晨間約跑對我來說都像以賽代訓的狀態,原因是明峰和銓哥二個固定咖的跑力都遠遠在我之上,雖然他們都秉持著老友情誼不離不棄陪跑,刻意放慢速度讓我能跟他們暢所欲言完走每次行程,但基本上從零開始的我每次跑到後段都有參賽時強弩之末的掙扎感受,伴隨著疲勞的肌群、關節肌腱韌帶的疼痛、以及已經用罄的心肌動能,都讓我直接回憶起馬拉松賽的35km後的體感;不過心理由於有好友陪伴,倒是減輕了不少痛苦指數。就這樣在每周一次的努力跟上後的肌群輕度破壞、搭配整整一周的休息修復建設,每周的跑感皆有所提昇,這種玩法對我來說雖然有些超負荷,但基本上骨架小、體重輕的先天條件、大範圍可用運動心率區間、加上二十多年來的跑步底子,目前實驗起來還算沒甚麼傷害。今天沒了朋友們的陪伴,只能開啟這麼多年來的晨跑模式,讓音樂與體感經驗協助配速,讓往年那些最愛的"Daddy, Brother, Lover, Little Boy(Mr. Big)"、"Send Me A Sign(Gamma Ray)"、"Long Distance Runner(Iron Maiden)"……等重金屬搖滾樂,用爆炸鼓點與讓人腎上腺素噴發的電吉他Power Chord迫使你的步伐及身體震幅跟上節奏。沒有最強伙伴的垃圾話激勵,那就讓腦子隨心流跟自己對話,這時總是在跑感特別順暢時,會有一種想將今天的『跑境』記錄下來的慾望(也就驅使了這篇跟自己熱血對話後的日誌),整段過程在18km之前幾乎是完全讓我重新提取的六年前晨跑生活的回憶與身心感受,特別在第三個5km時出現了腦內啡大量分泌的愉悅暢快,我所謂的跑感出現,其實生理上就是一種心率達到可以支應開出的舒適又有些速度之步幅步頻(以我來說大約是180bpm:四區間頂端)、呼吸微喘但尚稱順暢、身體不時會有陣陣酥麻感(當然這時音樂的激發會強化這種類似迷幻藥之快感)上來;心理上你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就是最強的跑者狀態!在以前周間都有幾次晨跑習慣時,較佳的跑力輔助下,這種High跑時刻大約可以維持10~15km,只能嘆現在的我還太弱,『藥效』大約只維持了這5km,就因為腿肌耐力不足而被痠軟、疼痛的感覺逐步解High,但也造就了這一個多月來週六跑步最快的5km(頭一次跑進Pace 5分內)。High過頭總是要付出代價的,18km後肌耐力用完,Energy Gel也救不了我,21km時看了看錶1:53’,以先前經驗,若以Tempo Run 21km練習為基準,我在比賽時經由嚴謹的補給策略加上裝備(比賽鞋、壓縮商品)協助,半馬平均Pace大約都可以快個30秒,所以心理夢想著現在就是可以跑進1:45’的境地(就說是夢想嘛!周間沒跑應該是達不到這個參考數值),最後拖著完爆的雙腿就是靠著這個執念催眠我勉強完走近25km的晨跑!上周被銓哥逼出抽筋的小腿肌,今天被自己逼出抽筋的脛前肌與內收大肌,希望每周都藉此輪番凌虐後提昇各部腿肌群纖維強度,這種搞法不是以賽代訓是甚麼?

  今天順道藉著一個人獨跑,來仔細測試並感受一些新入手的裝備,首先是第一次嚐試的厚底跑鞋,自Nike “Breaking 2 Project"後,跑鞋市場掀起一陣引發IAAF(國際田總)對於跑鞋厚度及使用內嵌碳版這些黑科技的關注事件,一直以來我都是薄底輕量跑鞋的死忠愛用者,尤其是參與競賽時幾乎是非傳統馬拉松鞋(最厚處只有15mm)不穿的Old-School,休跑後看著這股浪潮席捲全世界,現在有機會重回跑道當然也要來試試這樣的新概念武器,為了不讓腳感一下差距太大,先從最厚處26mm的Asics EvoRide當作練習鞋來測試,其實這雙鞋已經跑了一個多月,但今天一個人得以分神來細細品嚐它的新味。這雙鞋只有250g(一雙傳統路跑鞋的重量);前掌厚度21mm、後跟26mm,5mm的Drop不算大,但超翹的鞋頭設計讓我跑起來有立即不同的感受。對於修改跑法(Pose Running Method的節能理論)後,致力於將落地腳迅速回抽、以減少觸地時間與煞停效果來說,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原因是鞋底在觸地後的滾動軌跡變得圓滑,平面頓點面積減少,下腳後你會感覺腳掌承受體重壓力的時間與程度都變少,個人覺得腳掌的承重支點變得較為前移(以前的跑鞋因為感覺大面積承重,所以髖關節支撐較為吃重),小腿肌肉支撐的作工也變多,所以上周跟銓哥跑步內容全以平路為主時,最後小腿抽筋應該是此處肌力不足的副作用,但肌力一旦養成,經此概念的訓練鞋洗禮之後,競賽時改用Drop更大(減少整個腳掌觸地前的跟腱與小腿支撐時間)、搭配更硬調(內嵌碳纖維板)的鞋中段與前段彎曲性,來產生較大回彈力量,應該會有如神助吧?這雙鞋還有個大絕,就是跑下坡時,那個比Gel-Kayano(25mm)還厚的中底提供了舒適的緩衝感,雖然還不及他的同系列老大哥Novablast的近30mm超厚床墊般舒適,但對我這個總是穿著20mm左右厚度練習鞋的跑者來說,已經有著全然不同的軟Q感受。所以今天劍南路下坡就放膽俯衝,膝關節與身體軀幹接受的震度減輕不少,以往跑完下坡常出現的「後腦杓症(震)後群」完全消失不見!我想「緩震」這個概念,對於早已步入中年的我在選擇跑鞋上,絕對重要性會日益提昇(愈買愈厚???)!

  以往我在冬季練跑氣溫低於25°C時一定會穿著緊身長褲,怕冷禦寒倒是其次,包覆保護與穩定核心;在腿肌於較高頻率(肌肉修復尚未完全)或超負荷的跑步訓練時,避免因肌肉無力,在自體支撐能力減弱時拉傷肌纖維。從壓縮布料廣泛應用在運動服飾上後,我也都會直接選擇有壓縮功能的緊身跑褲,促進運動時的血液循環,尤其自己原本血管末梢循環就較差,每每跑到後來都手麻腳麻,應用今天穿著的Goldwin C3fit Inspiration壓縮跑褲漸進式壓縮設計,將從心臟打到全身、由靜脈回流的血液更容易輸送回來(尤其是離心臟最遠的雙腿),透過較為順暢的血液循環達到減緩疲勞的效果。從前預定晨跑距離超過15km時,都會在胯下塗抹防磨擦乳膏來避免擦傷,這件最新款的Inspiration跑褲特別以平式接縫來處理車縫線(完全平坦、無接縫感)、加上光滑膚觸的平織彈性壓縮布料,所以不但跑起來(今天距離近25km,花了快2小時20分)完全沒有磨擦狀況,跑完也不會在腿上留下車縫線的壓痕(這應該女生比較在意吧?)。較寒冷的天候下也可以讓腿肌與關節快速熱開,不致被冷風吹拂到需要長時間熱身,或甚至從頭到尾都感覺冷吱吱熱不起來而覺得關節卡卡(潤滑液都不分泌)。練跑時稍稍犧牲一些些雙腿活動自由度(當然飄飄褲最沒有束縛,比賽必穿),但換來安全舒適及避免受傷疑慮,是訓練時選擇它的最重要原因!

  講到新裝備概念,運動眼鏡也是個近年來有大趨勢改變之標的,簡單講就是大鏡面風潮吹起,姑且不論大大的「面罩」放在臉上的美觀與帥度如何(審美原本就見仁見智),但大鏡面對眼睛及上半部臉龐的包覆防護(防風、砂、蟲、抗UV、遮光)度與寬闊視野感(沒有邊邊角角干擾)絕對大勝傳統運動眼鏡的縮小規格。這種概念其實應用在自行車運動絕對會讓功能性大大提昇,但由於大鏡面加上帥帥的邊框用料增加,都會導致鏡面配重增加,若使用在上下震幅大且頻繁的跑步運動,想像起來可能就沒這麼適用了!不過最近剛好發現一支業界最輕量的大鏡面運動眼鏡-來自義大利米蘭的設計,經由與代工義大利名牌Rudy Project相同工廠生產的:Octo Pilota 101!自己今天就挑一支黑框、墨色水銀鍍膜的單品來開開洋葷試跑。無邊框設計能減輕重量、並避免低風阻姿勢(尤其是計時車)騎車額頭前方視野受阻;搭配超輕量防爆鏡片也使得鏡面配重減輕許多、還增加整付眼鏡對不同臉型的適戴容許度(有邊框眼鏡整付張合的彈性會較差);加上四段鏡腳可調長度功能,依據個人臉型深度能夠微調至恰好讓鏡腳彎折處牢牢地卡在耳殼之上;鏡腳末端還有可手動彎折調整角度的貼心設計,整付眼鏡在調整好之後幾乎牢牢地鑲嵌在臉上,今天跑起來全程完全沒有一絲的前後上下晃動感覺;由於極度輕量,久戴後鼻樑也沒有負重感;遇到迎面而來的風遮擋效果真的比一般傳統鏡面來得完善;鏡片下方開有小型通風孔,對防霧及整體設計感都有提昇效果。相信未來在鐵人三項自行車與跑步項目都需要運動眼鏡的烈日狂風下,這付眼鏡經過今日測試後將是我自己目前的首選!

  好啦!今天雖然度過一個讓人有感而發的神奇早晨,但是我還是喜歡有夥伴一起喇底賽暢談天下事的約跑,畢竟一直以來晨跑都只能跟自己對話,有人一起跑一起聊,就算是被老友用幹話攻擊,我也是歡喜做、甘願受的啦!

由於一連串複雜的原因驅使之下我得將愛駒的套件更改一下
從使用電線傳輸訊號的Shimano Ultegra R8050 Di2電子套件
改裝成無線傳輸訊號的Sram Red eTap十一速套件
這因緣際會下的改裝也終於讓我在組裝這麼多電子戰機出廠後
自己終於一償宿願實際使用Sram的無線電子變速套件
在此也來寫寫一些從改裝到實際上路測試的心得吧!

1. 組裝:
Sram eTap套件對自行車技師的最大利多就是『無線』這個超級好消息
我們都知道自從競技用車因美觀與風阻的考量隱藏了管線
就開始考驗技師們在車架中「穿針引線」的工夫了!
電子變速的電線由於質感較變速鋼絲柔軟太多
若車架內的空間設計及線管引道不是這麼完善及人性化
常常讓技師們為了把眾多的電線一條條穿入其應在位置而大傷腦筋
雖然現在已經有許多自行車工具廠商發展出不同的輔助工具
但有時這軟趴趴的線就是會不聽話乖乖地走完引道全程
加上Shimano變速電線的長度規格有近十多種
組車備料時得依車架規格、內線引道走法小心斟酌長度
太短的電線不消說根本連接不到零件、太長又造成理線困難
也會使車架管內堆積太多餘線在騎乘時管線碰撞車架發出異音
而在電線的接頭、彎折及集線複雜處也有因摩擦而脫落、斷裂的疑慮
造成電子變速失靈的意外…所以須慎選走線規劃良好車架
尤其是現今頂級計時車或空力公路車都將管線隱藏到極致
這也意味著這些為數眾多的電線得擠在龍頭、頭管、車架內管中
因騎乘時間、龍頭轉向次數的累積的確時有電線被磨斷、扯斷的例子
這時無線電子變速套件的最大優點就可完全排除這些疑慮了
少了眾多訊號電線部件…組裝變速系統當然對技師來說簡易許多
無線傳輸訊號的設計真是所有自行車技師的一大福音啊!
而組裝eTap套件後實測全車空重較搭載R8050 Di2時輕三百多克
這也是Sram在三大系統中一直保持用料最輕量的一大優勢
針對我這部全能設定的愛車在登山行程來說也有小小幫助啊!

2. 外觀:
整組套件裝在車上的美觀度上當然因人的喜好而異了!
除非您就是偏好讓Shimano Di2電線外露的科技工業風
否則怎麼整理變把連接到Junction Box的電線保證是傷腦筋的事
當然已經有許多車架已將走線設計完全納入車把、龍頭、車架中
但就像上述組裝的問題般我們就得承擔電子變速失靈的風險
而少了眾多訊號電線部件的etap就讓整部自行車外觀上較為乾淨俐落
另外Shimano基本上就是有偏好用鋁合金材質作為套件原料的執著
在換上Sram Red eTap後…碳纖維製作的比例就大幅提昇
大盤曲柄組、煞把、導輪短腿都採用更輕量的碳纖維製作
就有這麼恰好這三者都是用與Ordu車架相同的UD紋路碳纖材料
所以整車看起來協調感及給自己的視覺爽度又有大幅提升的趨勢

不過就計時車的電子變速按鈕來說…我個人覺得Shimano略勝一籌
無論是Aerobar端的Bar-end變速按鈕或是煞把位的按鈕都是
尤其是Shimano將煞把及變速鈕整合起來設計的計時煞把
不但簡潔有整體感、在安裝後完全不會影響纏把帶的施工
Sram Red eTap則以單一Blip按鈕的方式另行黏貼固定在煞把位上
得選擇延展性較佳的把帶、在纏繞施工上也考驗技師的能力
把帶在完工後的成品會在Blip按鈕處有一個圓形的突起
當然好不好看見仁見智!也有人覺得Sram煞把本身因此簡單俐落很多
不會像Shimano電子計時煞把般在煞桿上有「一坨」東西的視覺突兀

3. 使用:
這次測試的最重點來啦!直接上路實測看看(風櫃嘴+陽金公路)
由於更換系統後約騎的路線仍是登山為主…所以煞把位用得最多
實際上二者在變速按鈕上的手感上差異最大的也就是這部份
Shimano Di2的Bar-end及煞把位都是採硬式塑膠製作的按鈕
按起來不但手感輕巧、按下去喀一聲段落也非常清楚
Sram的Bar-end若安裝使用eTap Clic就同樣是硬式塑膠按鈕
手感就跟Di2差異不大…若硬要挑剔就是按下去的行程略長於Di2
但煞把位就得使用軟式橡膠製的eTap Blips了(Bar-end也可選用)
這手感就像按一個有一層厚厚橡膠表皮包覆的小按鍵(在橡膠中央)
在加上纏繞在按鈕之外的把帶就像雙層軟墊覆蓋小按鈕一般
所以需要較大的手勁才能真正啟動按鈕、手指還必須對準中央
剛開始用時還真的很不習慣…還多次按壓失敗導置變速器未作動
雖然這已遠比機械變速撥桿來得輕巧、只能說這真的是由奢入儉難
不過經由一個早晨的按鈕變速訓練也就輕易上手不再失誤
另外就是Sram eTap前變速器操作的邏輯也有很大的不同
採用左右雙邊按鈕同時按壓來操作前變速器的二速換檔
這對我騎車二十多年的我來說也是個打破傳統的全新體驗
實務上只要按下雙邊按鈕的時間差不要太離譜基本上都不會失誤
唯一的缺點就是單手操作握把時是無法驅動前變速器換擋的
我能想到這樣狀況的唯一時機就是在單手取水壺喝水時
在電子變速器的作動速度上Sram eTap似乎會有些許的延遲現象
這點若沒有使用Di2五年經驗可能也不會因比較而發現這小小差距
不知是否是因為無線訊號傳輸的lag、還是變速器本身的設定
按下按鈕後就是感覺變速器的反應比Di2稍稍慢了那麼一丁點
加上Sram Red eTap沒有Shimano Di2般強大的軟件設定調整功能
無法針對變速伺服馬達作動的速度作修改設定…所以請適應它囉!
Shimano Di2最最強大的序列式/半序列式變速模式當然狠甩eTap
(但今年Sram最新發表的Red/Force eTap AXS已經有同樣的功能)
雖然這是按照職業運動員希望在分秒必爭的競賽時能直覺性變速而設
但只靠左右單鍵來轉換單純輕與重的序列齒比對操控樂趣來說實在單調
我在使用Shimano Di2套件時最偏好半序列式變速模式
這個功能的使用時機是在我們遇到大小盤切換齒比差距過大當下
Di2會立即在前變大盤換擋後啟動後變速器直接跟著昇/降二檔
立即將轉換的齒比差距縮小、讓騎士沒有突然踩空或踩踏過重感
其實這操控技巧應該是有經驗的騎士都應該要上手的習慣
Shimano Di2直接幫您做好、還節省了騎士手指運動的時間
在更換Sram Red eTap系統後就當作重拾全手控的騎車操控樂趣
事實上以休閒運動的角度也應該要這樣…不然大小腦早晚被養壞滴!
最後在電池的設計使用方式上雙方也有很大的差異
Shimano Di2採隱藏式長條型電池(大多塞藏在座管之中)
充電方式透過USB充電線連接Junction Box A來幫電池充電
基本上這支電池除非故障…否則是永久不需要將其取出的
電池沒電時依前變速器、後變速器的順序停止作動(較缺乏彈性)
eTap電池則分別安裝於前變速器、後變速器及變把(或Blip Box)中
每個電子零件都有獨立的電源系統、對騎士來說只要分別管理就行
eTap前後變速器的電池規格相同可互換使用(較有彈性)
可分別自變速器上卸下以專用的充電座進行充電
這二個系統都有電力顯示燈號…同樣都以綠燈及紅燈來顯示電量
Di2位於Junction Box AeTap則分別位於各項零件之上
實測上的電池續航力則是Shimano Di2優於eTap…但都很夠用就是了!

4. 校調維修:
在變速微調功能的實際操作上個人認為是Shimano道高一尺
它透過Junction Box A上的小按鈕(Function)先啟動微調功能
紅燈亮起後經由按壓變速按鈕來進行細微的變速定位的調整
完成後再按壓Junction Box A上的相同小按鈕結束微調功能
Sram的變速微調設計則是得先按住變把換檔撥桿上的小按鈕後
(計時車則是要先按住位於Blip Box下方的Function鍵)
同時撥按變速撥桿進行變速器的細微定位調整
(計時車則是同時按壓位於Blip Box上方的正負變速鍵)
在調整變速器定位的實務上我們必須一邊以左手轉動大盤曲柄
一邊以右手一指按住Function鈕後、同時另一指按壓變速按鈕來微調
這個動作只要在按壓變速按鈕時另一指沒有確實按住Function
就容易造成調整中斷、變成直接啟動變速鈕原有的變速功能而換擋
讓微調的工作無法持續連貫…實務上真的比較不夠人性化

還好在變速套件發生問題時的檢測維修上算是Sram魔高一丈
Shimano有線電子變速失靈時…須檢查的肇因部件較為繁多
(包含變把、變速器、連接盒、電池、及眾多電線)
必須接上電腦一一地透過Shimano eTube軟件逐項檢查確認
Sram無線電變須檢查的肇因部件相對單純(僅變把、變速器及電池)
且前後變速器上就有測試按鈕可以單獨檢測本身作動功能
須吃電的部件也各自有供應電力的電池可個別測試電量
不會像Shimano有線電變系統部件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複雜關係
就我的工作實務上這套無線電變目前還是以零故障回修率完勝

綜括來說…我若維持每一、二年更換一部車的話應該要使用Di2
但目前深愛650C這個市場上已經幾乎絕跡的車架規格的現況
這部Orbea Ordu有可能會是我開店後保留最久不出讓的計時車
改裝Sram Red eTap無線電子變速套件應該是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希望此舉確實可以降低電子變速系統在騎乘時出錯停擺的機率

為了迎接我們加二個新成員的降世暫緩了二年運動生活
當然也早早將計時與公路愛駒轉售給更能繼續馳騁公路的朋友
這二年多不消說在運動圈的好朋友們當然聲聲呼喚歸隊上路
在工作時校調、維修、保養、組裝客戶的愛車時總會想再度擁有
終於兒子們屆滿二歲、生活起居上已能懂事溝通的當兒
在老婆的支持下從晨跑逐步喚回有深刻耐力運動記憶的腿肌
並開始計畫第一次周末與好伙伴們開騎的時間與路線
在此之前當然得先將自行車最重要的工具:『車』準備好囉!
其實我早在出售二部愛車時就開始物色下一部運動伴侶了
由於未來自己的生活重心仍然會在養育二個小寶貝的身上
實際能夠空出一整個早上與同好們約騎的機會無法像從前一般多
所以立即捨去了同時擁有計時與公路二種不同用途車種的念頭
男人想要擁有酷炫玩具的心態讓我立即選擇了公路計時車
加上一直冀望於再度騎乘替自己創下515及113的最佳成績的650C
(上一部650C計時愛駒的簡單評論:https://goo.gl/A6PxBc
但各品牌在現代公路車市場潮流上已逐漸捨棄650C小車架的生產
最後搜尋到多年前非常心儀的2015年式Orbea Ordu 650C計時車架

在去年十月份就向代理商將僅有的車架庫存訂購下來
接下來為了等待無現貨需要預訂的輪組及Shimano特規零件
直到今年農曆除夕iRun跑店頭公休前的一日才將新車組裝完畢!
在這闊別二年不曾再跨上自行車、體能衰退歸零下的新車測試
首航:劍南路/中社路/聖人瀑布/風櫃嘴連續小丘山路測試
順道在經過基隆河濱公園時飆飆計時車血統裡優異的平路性能
心肺耐力與肌力不足但車感猶如昨日…很高興又有機會寫寫新車誌囉:

1. 車架組:
選擇幾乎要絕跡的650C小車架原因不外乎想要擁有更靈活的操控性
這支Orbea Ordu有效上管長度僅48.4cm、加上44cm的中管長度
等比例縮小的車架不再需要犧牲整體協調性而將上管嚴重下斜
若未並列比較同款700C還會以為是一支size M的完美比例車架
車架組附上了4567cm的左右分離龍頭組件可依騎士身材選用
搭配上與前叉、頭管整流罩一體式前伸5cm的鋁合金製可調角度龍頭總承

我選擇了6cm龍頭組件使龍頭整體長度從頭碗中心起算達11cm
如前一部Size XXSKhan公路車一般獲得長龍頭的握把穩定操控優勢
彌補這部雙輪軸距僅92cm小車架在駕馭上高靈活低穩定的先天特性
無段龍頭可調式龍頭設定在0度水平以滿足自己偏好低姿勢Aerobar騎姿
依據自己計時車跨高設定完成的座管外露達完美比例的16cm
安裝座墊後騎平面與aerobar的手肘靠墊平面有著9cm的高低差

先不管二年沒趴計時把的我上路後頸子會有多麼慘痛的首航後遺症
光是車架設定完就像是一部職業選手的agressive兇惡比例就先贏了!
雖然是2015年式的舊型車架…但已經搭載威猛傳動之超小後三角

前後叉皆有上窄(傳動系統上方)下寬(輪軸處)的前衛低風阻設計
略為下斜的上管像是頭拱著背部準備攻擊之猛獸一般

加上西班牙設計製造的消光與亮光相間的黑體車架搭配紅色稜線條
點綴些許白色速度感稜鏡細線條與ORBEA品牌logo字樣
感覺上似乎在車架的研發設計上較現今幾乎只重效能方向大異其趣
以美學角度上來說更勝一籌:滿足就是要好看的第一需求

這支車架若硬要挑出有甚麼讓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重量
雖然計時車架原本就因粗壯車身的碳纖用料會較公路車重
但相較於前部Kuota K-Factor 650C整車組裝完後總重7.4kg的輕量
這車組完掛上吊秤竟達8.4kg著實讓想偷輕讓登山更節能的我大吃一驚
重點應該在那組前衛感十足卻沉甸甸的鋁合金製可調角度龍頭總承
不過以洪荒之力首航風、中、劍小坡時倒沒有造成太大負擔
因為超小車身與超低人車重心加上超短軸距的超小搖車行程
在運用雙臂、軀幹及雙腿讓車身左右甩動輪轉曲柄時更加容易
而在河濱趴姿巡航時有又長又重的龍頭總承提昇計時把穩定度
大大彌補了這部短軸小車加速靈活卻缺乏定速巡航穩定性的缺點
測試後又可以大聲的宣佈:又是一部最適合現階段需求的極品好車!

2. 計時把組:
雖然現今aerobar的潮流已經偏向高角度握姿與靠墊後移(總長增加)
但已經騎乘近十年S-bend的我仍然選擇作個old-fashion rider
安裝了ZippVuka系列的baesbar(40cm)+clip+S-bend extension
非一體式額外安裝至basebar上的clip有完全調整的絕佳好處
無論是extension bar相對於basebar的仰角、雙把間距都可依需求安裝
最後我設定了與先前Kuota KT05愛車相同的8cm aerobar間距維持低風阻
但又較KT05原設定稍寬一些些的17cm靠墊間距得到較佳操控穩定
目的仍在平衡容易在巡航時晃動的短軸超小650C車身

先前Blue Triad-SLKuota KT05直接整合在車架組的42cm寬basebar
這回終於可以自行選擇適合本身肩寬的40cm Vuka basebar
並將basebar與extension bar都調整至與地面水平的角度
此時的煞把位有小角度的輕微上揚、S-bend aerobar的握位則保持水平

不像Triad-SLKT05所附計時把組都有穩定aerobar的橋架設計
我便額外選用了Profile DesignUCM Aerobridge來連結二支extension
延續先前習慣…順道當作Polar腕錶專用自行車固定座的安裝支架

整組計時把從側面看又維持了一個自己偏愛的扁平低風阻設定
Vuka Clip於縱向再加寬的靠墊設計讓小臂依托面積再加大
讓這組看起來殺氣十足的飛機把也兼顧了手臂減壓需求與舒適度

3. 輪組:
650C輪組是讓我在組車前備貨最傷腦筋的一個品項
最先設定的Zipp 404 Firecrest Carbon Clincher 650C自2019年起停產
也是極品的第二選擇Corima 47mm 650C又只有管胎版本可供選擇
其它市售650C輪組品牌幾乎都只有鋁合金輪組可供選擇
這可不得了!一部頂級的計時車架豈可沒有一組可以搭配的好輪
所以我從去年10月訂下車架後就開始到處打聽搜尋650C碳纖板輪組
最後在今年一月初真的被我找到一家代工知名品牌碳纖輪組的廠商
告訴我他們有38mm50mm框高的650C碳纖輪圈的模具可以製作
不但輪圈本身有幾種碳纖材質可選、連鋼絲也有不同等級與樣式
並有多種外殼材料、鋼絲耳及培林形式的花鼓組合可供選擇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輪圈模具都是21mm框寬的舊設計
所以只能捨棄如Zipp一樣擁有胖胖框優異的空氣動力學數據
但在訂製的規格上可就不用客氣了:直接全部選用廠輪頂規
消光烤漆50mm UD碳纖輪圈、陶瓷培林、直拉式aero鋼絲、碳纖花鼓殼
搭配起來是平路登山取向上非常居中的1,490g輪重
放在這支650C頂級車架上也恰恰看起來相當協調、不慍不火

在爬坡測試時當然650C小輪的短扭力距讓相同齒比輕踩感受升級
較700C更短的直拉式鋼絲加上工廠編輪時的高鋼絲張力設定
配合超小後三角的短距傳動簡直讓我誤以為它是硬梆梆的刀輪
雖然此時的雙腿引擎史上最弱…但站起來抽車時仍又可以降個二擋
刻意以稍重齒比硬抽整車後仔細感覺整車的剛性與扭曲狀況
確定車架與輪組的搭配上僅遜於Argon 18 E-118+Xentis Mark1 TT
果然光是車架小面積前後三角加上小面積高張力編輪的物理特性加持
就把整車的傳動剛性推上峰頂…可以明顯感受到較佳的起步與瞬間加速性
更何況二者都是頂級高模數碳纖製作…本身硬度就再錦上添花
不可兼得的是…在河濱公園平路巡航時的高速慣性顯然較弱
只優於首部Ceepo Stinger計時車的Spinergy Stealth PBO 47mm板輪
(由於Spinergy Stealth較窄框高及PBO纖維製的較軟幅條)
目前安裝Continental GP4000SII 23mm 650C競賽防穿刺外胎

未來若有外胎側向破損狀況會再考慮用回最愛的GatorSkin(也有650C)

4. 變速/傳動/煞車系統:
這個項目主要在有線與無線電子變速系統的選擇上思考良久
二者優劣:http://www.irun.com.tw/forum/topic.php?sid=2617
主要由於這二年自己服務的有線電子變速客戶開始出現「線」的問題
在電線的接頭、彎折及集線複雜處會有因摩擦而脫落、斷裂的疑慮
尤其是現今藏線藏得愈來愈徹底的計時車與空力公路車種
總將變速訊號線填塞於空間狹小的整合式龍頭及頭管當中
難免因為高頻率的龍頭轉向、車架震動而滴水穿石似地磨擦電線
這是使用Sram etap無線電子變速完全不需要操心的
Shimano強大的e-tube設定軟體提供廣泛的自訂各項操作實在吸引人
尤其是序列式變速(全自動/半自動)自己已經幫一堆客戶設定
但本身卻從來沒有親身實際上路體驗過其神奇便利之處
所以最後還是逃不出Shimano的手掌心…選擇了Ultegra R8050 Di2
大盤齒比沿襲前一部650C多一些登山定位的52/56t 165mm大盤

飛輪則破天荒地選擇為了青少年健康發展而設計的14-28t飛輪

原因無它…就是考量到自己一直以來微弱的雙腿肌力
在騎計時車於大盤踩踏時幾乎用不到11-13t這三小片重齒
而運用小盤時又得避免小盤對小飛輪的機械損耗
這組飛輪可以讓業餘的玩家享受到如11-23t般最綿密的齒比
每換一檔轉速變化最多差6rpm…不會有沒有動力中斷的感覺
在首航爬坡路段體驗了半自動變速提供的突然遭遇陡坡的便利性
Di2會在需要大盤突然變至小盤的大齒比差情況自動退二片飛輪
來平衡過大齒比差距帶給騎士瞬間踩空的動力不連貫感…相當實用
而平路巡航飆速則測試按照齒比排列的全自動同步變速模式
只需aerobar上左右各一的單鍵按鈕就可以控制前後兩個變速器
直接以右重左輕的邏輯來實現下一檔較輕或較重的踩踏感覺

加上14-28t的綿密齒比…這搭配非常適合只有小幅變動地形的路段
前夾器安裝Ultegra R8000…維持了傳統置於前叉前方的設計

後夾器則是隨車架組附的雙軸TRP…放在BB下方的空力位置

搭配輪組附贈的原廠碳纖輪框專用剎車塊於下坡時制動性良好
總體來說又是一個適合我的升級版人車合一絕佳規格設定!

5. 其他零組件:
Prologo Tgale Pas Tirox座墊的配色與設計恰恰與車架100%契合
它不太寬鼻尖的設計非常適合有時仍須爬坡的臀部後移需求
相對較適合常常需要騎往山地、或中短程的鐵人賽使用

後座飲水系統當然就要選用同廠的U-Cage碳纖後置式水壺座
加上輕量簡潔的Profile Design Vise Kage絕不噴壺水壺架

山地與平路試車時都讓我二年沒坐上座墊的屁屁無陌生不舒適感
後座二支500ccTacx水壺更是穩穩地待在原位動也不動
唯喝水抽拔水壺時較先前曾使用的水壺架得稍多用些力
踏板仍安裝Look Keo Blade Carbon但更高檔輕量的140g鈦軸碳纖踏板

也一貫選用唯一能接受的黃金色製品:KMC X11SL黃金鍊條
總覺得金色是最ㄙㄨㄥˊ象徵的我卻愛極了黃金傳動繞行的感覺

這麼夢寐以求、為我而生的Orbea Ordu 650C計時小馬
除了帶著自己重新享受自行車運動樂趣的功能外
我想牠應該也求戰若渴…希望很快能在三項運動賽道上廝殺
我得趕緊成全牠這個宏願啊!(其實是自己想去……)

從2009年四月起我就沒有再嘗過公路車的滋味了!
在今日之前我秉著一台計時車凸全台灣的鐵人精神…
陸續用六部各有特色的計時車完遍大小鐵人賽及熱門自行車山道…
2010年的226km台東超鐵賽六巨頭排行老三的魔獸猽瘋…
三年來一直搔人去玩東進武嶺(西進在2014用E-118爬完了)…
雖然現在的Blue Triad SL已經是我有史以來最輕的一輛計時車…
但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沒有強者我朋友鋼鐵人家軒般…
能拖著一部全裝備後近十公斤、配上超重齒比傳動系統…
最恐怖的是還搭載Zipp有史以來產品線中最重的搭配…
(前Zipp 1080+後Zipp 900碟輪,還都是鋁邊開放胎輪組)
…如此無懼地挑戰東進武嶺的能力(我知道過了大禹嶺一定牽車)
所以在八年又四個多月後的最近(組好車時是8/26)…
我終於重新再度擁有了外型不如二輪超跑般前衛的公路車種…
為的它是輕量、操控靈活、更適於登山的DNA…
我想它才是中年大叔除了繼續挑戰三項證明自己還沒老化之外…
偶爾想要親近山林、嚐嚐輕鬆休閒的自慢生活…
跟著夥伴們在有生之年用雙腿登賞台灣好山好水的最佳工具!
20161002_092924-800x600-450x338

◎ 上路實測前,先來聊聊思考很久的組車搭配:
我最後選擇了KuotaKhan(今年環義職業車隊Androni的御用隊車)
事實上我在今年三月就已經選定這部Kuota最新開發的頂級跑車架…
只是在顏色上一直在風騷的車隊版或黑底(消光及亮光)間舉棋不定…
最初是選了Androni車隊版白黑車架(白紅是六月後才上市的)…
後來看到這顏色在市面上頗受歡迎(基本上車隊版配色幾乎是人人喜愛)…
又厚臉皮地向代理商改單選擇亮光黑(消光配色已連騎四部,想換了!)
20161002_092951-800x600-450x338
最重要的是我選擇了XXS最小尺碼車架…原因有四:
1. 僅48.5cm的有效上管可以讓我一嚐安裝稍長龍頭的更穩操控感!
2. 僅43.5cm的中管長度可以讓我實現座管抽長的完美全車比例!
3. 僅1,125g的車架加前叉可以讓我達成UCI全車限重的輕量!
4. 小車體低重心完全讓我一圓職業車手靈活操控的虛榮感受!
套件方面安裝「回不去了」的Shiman Ultegra 6870 Di2
一方面6870的鐵灰色可以合乎車架顏色的全車低調搭配…
二方面其實9070的變速器內的伺服馬達用的其實也是同一顆…
(無論是技術資料或者我在Blue Triad-SL的實測上都顯示無誤)
在功能性等值、搭配合宜又降低預算的三贏上當然就是首選…
20161002_093241-600x800-375x500
而為了讓原本不像計時車如此前衛的公路車型增加跑格…
還特意選擇安裝Vision Metron 5D的空力把及Metron 40C的板輪…
20161002_093054-800x600-450x338
20161002_093349-600x800-375x500
大盤曲柄組則改用了更加輕量的消光碳纖色FSA K-Force Light EVO
為了就是平衡手把與輪組消光碳纖色與亮光黑車架的視覺反差…
碳纖曲柄上則裝上也是以減重考量的Look Keo Blade碳纖踏板…
20161002_093233-800x600-450x338
而坐墊我翻出了珍藏的公路車專用San Marco Aspide Dragon
這是我人生第一張白色坐墊…其上還印有黃庭堅的『龍』字墨寶…
剛好這位北宋文人的題字與車架大名『可汗』都呈現濃濃的中國風…
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恰巧也承接宋朝…有著頗具玩味的巧合!
20161002_082050-800x600-450x338
為了這張白色坐墊…將把手纏上與黑色對比的Guee矽膠白把帶…
就這樣讓閃亮的潔白飄浮在下半部沉穩的酷黑之上…
20161002_082158-800x600-450x338
再搭配一條金色KMC X11SL鍊條讓這唯一色彩在傳動系統間流動…
20161002_093253-800x600-450x338
有調和與對比的元素、具跑格的登山用途、自以為酷的全車比例!
我承認我是個悶騷的人,在功能性上的選擇仍就會屈服於視覺…
整車雖然沒辦法在特意搭配輕量組件下呈現純登山的血統…
但全車總空重6.8kg(不含踏板,恰好是UCI的車重規範)
它已經是我21年從事自行車運動以來最輕的一輛自行車了!

◎ 甫上車的初體驗:
今天終於在六周後等到一天晴朗好日跟好伙伴Jay一起享受Khan首航…
我知道連續六周不知自行車座墊與踏板滋味的我鐵定欲振乏力…
八年多來幾乎被計時車制約的我一坐上這部輕巧的公路車…
首先感到最不適應的就是輕飄飄的龍頭把手操控感…
這應該是綜合了較輕的前輪、龍頭、把手及前叉所造就的效果…
雖然握在許久沒碰過的公路車煞把位上剛開始覺得搖搖晃晃…
但公路車比計時車長的前叉rake形成相對穩定的操控…
讓我很容易地作出在計時車上絕不敢冒險的放雙手耍帥姿勢…
20161002_093223-600x800-375x500
公路車較小的中管角度加上20mm setback的座管造成踩踏上很大的差異…
20161002_093009-800x600-450x338
50/34tCT盤更使得我剛開始在變速的操控上亂了方寸…
加上頭一次使用Shimano Di2的公路車煞變把手…
一路上作了一堆大盤、飛輪交互換擋的錯誤變速決策…
Di2與機械式的公路車煞變把基本上的按壓位置設計相近…
二者按壓的施力與作動行程倒不如計時車版本的二者差異這麼大…
不過在回程已經全身癱軟無力時這多一咪咪的輕鬆還是幫助很大!
已經被鐵人三項專用座墊養壞的屁屁是今天最痛苦的肌肉群…
至少有十年以上沒嚐過坐骨附近肌肉痠痛的困窘感受…
不過這張中國味的San Marco Aspide座墊也不是全沒好處…
大腿上下快速踩動時就是一種空空如的無束縛感受…
這當然要歸功於這張公路車專用座墊細長的鼻尖設計…
輕薄加上高硬度的坐墊面板也避免高踏頻時臀部在座墊上晃動過度…
而以上一切剛開始「怪怪的」感覺都只是計時車人的慣性使然…
相信只需要多一些些時間就可以慢慢地適應這部小剛砲…
倒是因為這些年來幾部頂級計時車超低把位的騎姿訓練…
今天是我騎過公路車以來首次習慣在平路巡航時握著跑車下把位…
除了雙臂當然沒有Aerobar來得輕鬆外…其他肩頸背都異常適應…
不習慣的反而是握煞把位巡航時較大、過度舒服的軀幹角度…
這真的就叫作「由儉入奢易」啊!(所以偶爾要回到計時車的「儉」才行)

◎ 丘陵地形的爬坡測試:
今天的路線是深碇平106縣道加台2丙到雙溪市區…
在平雙隧道之前的路線基本上是海拔300m以內的丘陵地形…
接連不斷的上上下下小短坡正好可以作變化多端的騎姿測試…
Khan車架加寬的上管、1-1/8″1-1/2″上小下大整合式錐型頭碗…
加上雖然是碳纖維製…但有寬扁強壯管型的Metron 5D手把…
讓上坡搖車時雙臂橫向甩動車頭時完全沒有疲軟現象…
20161002_093119-800x600-450x338
下半部強壯的五通包覆結構又搭配BB386的大口徑培林…
在站起用雙腿搭配手臂反向狂爆抽車當下也不感傳動遲鈍…
這部車不但上管下斜的程度使前三角小到視覺上活像部登山車…
如此的車架型態也自然而然增加了曲柄到把手間這段區域的剛性…
75度中管配上20mm setback座管在抽車時屁股不再被坐墊鼻尖打臉…
較計時車大幅降低重量的公路車爬起坡來真是輕盈到不行…
搭配只有40mm板高的碳纖輪更覺曲柄在上下死點間的移動變得容易…
也就是雙腿在爬坡時在輪組圓周長相同的情況下可以踩動較重齒比…
上次使用50/34t的大盤曲柄已是八年前Ceepo Stinger計時車時代…
這部車定位重點放在登山需求…重新使用CT盤搭配11-28t飛輪…
就是要讓雙腿在遭遇超級陡坡時還有餘裕可以不爆膝關節…
坐在公路車符合KOPS(knee over pedal spindle)踩踏位置上…
果然適合爬長坡時需要較低踏頻、更高瞬間扭力的肌肉與關節運作…
這正是我最後仍入手公路車的主要原因:逐漸老化的膝關節要顧好!
下坡時不消說…較長龍頭與較長前叉rack帶來相對的操控穩定度…
平雙隧道起的長下坡再也不會感受到「全車發抖」的恐懼…
40mm的輪組框高對側風的操控安全性影響也大大降低…
這下子對下坡的心理壓力真的可以說是完全煙消雲散囉!
只是40mm的輪組慣性仍舊不敵更高框型的風火輪…
在下坡同樣未踩踏時頻頻被Jay駕著Ceepo Mamba刷卡…
雖沒失心瘋地直接將整車組成那種Sub 6kg的變態輕量登山利器…
但這麼多年來騎沉重計時車登山後帶給我的反差已然驚喜!
終於可以親自感受二年來在iRun跑銷售最佳的Vision Metron系列輪組…
Metron 40C在抽車時的良好的側向剛性應來自於紮實的輪圈結構…
…以及Vision原廠高磅數鋼絲張力的編輪原則…
配上擁有奇特橫向不規則排水紋路的馬牌Force輪胎…
上坡騎乘時常出現的瞬間大扭力也不至於發生軟尾及打滑現象…
坐著沿坡推進時…Aspide上揚的座墊尾端提供了屁股後移的支撐…
雙手輕輕靠握在Metron 5D寬平的上把位更是舒適無比…
這些都是計時車遠遠無法企及的爬坡騎姿紅利…
我想之後要再帶著計時車上山賞景的機會可能因此寥寥可數了!

◎ 平地的加速與巡航測試:
石碇前的106乙及下了平雙隧道後到雙溪市區前的台2丙都是平路…
對於整車加零配件比計時車輕了近2kgKhan來說…
應該隱含著獨推的距離愈長…驅動效能愈顯得吃虧的宿命…
106乙上紅綠燈停等後的起步比起計時車來說異常地輕快…
當然這是Metron 40C稍低框型加上輕量車架最直接的效益…
20161002_082633-800x600-500x375
將車速很快地帶至30km/hr以上所費時間大概只有計時車的1/2…
但沒有30秒的領先時間…騎著更高框輪組的Jay很快就迎頭趕上…
XXS車架雖擁有75度的中管角度…但搭配20mm setback的座管後…
仍舊讓騎乘時的上半身與大腿間的夾角較計時車明顯變小…
微微感覺橫膈膜稍受壓迫、高踏頻時的雙腿作動變鈍…
我將屁股朝坐墊前端前移動試圖改變下背部的不適應感…
如此上半身與大腿間的夾角加大後果然換取了大腿肌群的靈活舒適…
但堅硬無比的公路車座墊鼻間卻又苦了自己的會陰部位…
遭遇逆風時握住下把位同樣可以形成低風阻的騎姿…
但雙手張開40cm後與胸膛形成的「集氣區」仍收集了不少風勢…
絕對遠遜於Aerobar將手臂、胸膛向中擠壓後的破風箭頭形態…
且下把位騎姿促使雙臂疲勞真的不利於遠距離的平路巡航…
幸而我選擇的Metron 5D空力把平寬的上把位可將前手臂橫跨其上…
當作是Aerobar靠墊般形成TT巡航騎姿…但須非常注意路況…
因為缺了手握延伸把的穩定機制還是會對手肘操控帶來危險性…
而且這虛擬靠墊畢竟是堅硬的碳纖維…手臂的痛感也會逐漸浮現…
不過因為搭配了我所用過最長的100mm龍頭(直接與手把一體成型)…
在沒有較糟糕的路面坑洞與不平的情況下車頭非常的穩定…
也可以輕易地作出放開雙手挺直腰桿的平衡騎乘耍帥動作…
另外我也發覺現今的一級公路車架也不再追求全車硬梆梆的調性…
大多傾向加強驅動與精準操控時需要的橫向剛性(前三角騎士發力區)
搭配能夠吸收會影響騎士踩踏時連貫性的路面震動(纖細的後三角)
Khan的前叉一改公路車原本與頭管同角度延伸後才逐漸前驅的叉腳…
設計成直接小於頭管角度的筆直叉型、並將叉腳安裝角度內縮…
這樣彌補了穩定度高而稍長rake48mm)所犧牲的前叉剛性…
以上諸多折衷的作法顯然對長距離的多日公路車賽較為有利…

◎ 其他值得一提的搭配設計:
ContinentalAttack 22mm、後Force 23mm的跑車外胎搭配…
是一組馬牌破天荒的不對稱、功能性分離的推廣專案…
22mm的前輪Grand Prix Attack用來切開風阻…
配置在胎側的縱向極簡排水胎紋讓輪胎中心保持光頭面…
加上窄胎的空力設計使騎乘速度更快、也更靈活、滾動阻力極小化…
20161002_082620-800x600-450x338
23mm後輪Grand Prix Force的滾動接觸面更廣泛…
非常特殊的橫向不規則排水胎紋路、加上比前輪略寬的胎體…
可提高抓地的前驅牽引力、並有效增加行駛里程數…
20161002_082600-800x600-450x338
Metron 5D空力把手在龍頭下方有個Di2 Junction Box的專屬空間…
不但簡化了變把Di2走線匯集在Junction Box的視覺效果…
半透明的外蓋設計讓已經隱藏的控制盒仍能清楚辨識電量燈號…
外蓋中央還特別開孔讓變速微調按鈕外露便於手指按壓使用…
20161002_093140-800x600-450x338
這支把手還附贈二組前置式碼表座(傳統型及Garmin專用型)…
讓我的Polar V800又可以架在龍頭正前方隨時監控騎乘數據了!
20161002_093107-800x600-450x338
由於我非常「假掰」、自以為職業地選擇了XXS的超小車架…
所以車架中管短到若放置一般型水壺架會無法抽拔水壺…
我因此選擇了一支Token左邊開口側拉式的碳纖水壺架…
讓原本形同虛設的中管水壺架位置復活…解決長途飲水問題!
20161002_093302-800x600-450x338

這次Khan騎乘的整體感受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靈活輕巧』!
看來它非常歡迎我回到公路車全島愛亂騎的行列來喔!
%e6%9c%aa%e5%91%bd%e5%90%8d

我很幸運…開了間能夠延續自己興趣的小店…
加上更幸運的是老婆也非常支持…對生意好壞沒有要求…
我得以用最低營業標準工作:讓我們這二張嘴三餐有著落就行!
加上創業後台灣陸續發生二次運動環境的黑天鵝事件:
也就是2008~2009年(雖然很短暫)的自行車運動大流行…
以及2013至今(感覺開始退卻)的全民跑步運動潮流…
讓雖然經歷幾度經營困難的小店得以延續至今…
就像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無數投資者(或CEO)成功的案例研究…
非常令人沮喪的…機運還是占了絕對的重要比重…
所以iRun跑能「苟延殘喘」(根本談不上成功)至今…
絕對不是我們的股東、經營團隊有甚麼神通廣大的預測能力…
或我這政大廣告系畢業的書呆子展現了啥絕佳的行銷技巧…
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靠老天保佑、祖先積德、平時有做好事…
…或任何可以和機會、命運扯上關係的說法都行…而來!
在超過十年的營運期間除了2008~2009年自行車產業大爆發外…
我都很任性地只推廣我自己所喜愛、鑽研、擅長的領域…
基本上我就只是個喜愛游騎跑、偶爾參與賽事活動與同好交流…
一個只是把運動當作調劑身心、結交朋友、再普通不過的愛好者…
平時從事運動的方式絕對是跟「訓練」遠遠脫鉤的…
所以我時常鼓勵客戶們只要將運動時間有意地納入生活中…
無須太多的技巧、不用過份的投入…但搭配正確的運動概念…
都可以免除大多數受傷疑慮…獲得最低標的運動紅利…
我相信以我的標準:同樣時常每周投入總時數約8~10小時的時間…
(要連同周末抽一日早晨進行一次較長時間的有氧低強度運動…
…這種時數我只有要準備賽事前1~2個月才湊得到哩)…
在這個全民瘋拼經濟的台灣…您也將擁有遠高於平均值的體能!
所以若您是很著迷於在國內賽事中取得分齡優勝的同好…
其實身在台灣這個全民不大愛運動的小島中算是幸福的…

我在小學時代曾經因為「在校內」相對優異的彈跳能力…
在校運會中以最矮小的身材拿到跳遠冠軍(應該歸功於我的體重)…
「被迫」加入了學校田徑校隊…開始下課後還要痛苦操練的日子…
後來在台北市國小西區運動大會中的預賽以倒數的成績遭到淘汰…
成績落後並不重要…賽後還遭到同場競技選手恥笑傷害較鉅…
從此我發誓絕不再加入運動校隊…只為快樂而運動…
在成長過程中陸續參與游泳、籃球、慢跑及自行車運動…
偶爾參與活動雖有勝負…但全屬聯誼及玩樂性質…
成年後偶然機會接觸了三項運動…發現參與活動的另一層樂趣:
「在三段異質的運動歷程中如何調整自己的身心已達不同的成果」
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實驗的次數增加…逐漸有進步的趨勢…
但自始至終都沒有讓我興起任何要投入真正訓練的念頭…
自由車是三項中透過工具從事運動最複雜的一個環節…
所以單車本身以及周邊的訓練工具也就隨科技進步而日新月異…
我一直都只酷愛戶外運動…游泳、騎車、跑步皆然…
(家中飛輪車使用次數是老婆十分之一不到、更不愛跑步機)
覺得在室內就該只作些腦部運動…讀書、亂寫、思考或冥想…
我很清楚若以任性地只循興趣來操作販售自行車及周邊商品生意…
最後鐵定落個迂腐、無法與時俱進的老邁經營模式而逐漸退卻…
幸而這個小島的運動人還不全是熱中「科學訓練」的狂熱份子…
固現在仍持續服務著和我一樣在人生中僅能空出休閒等級時間運動的人…
但近來確實被許多客戶問到有關自行車器材的採購策略問題…
就我所經驗到的歷程及個人的投入運動所持哲學有一些小小淺見:

1. 從了解自己的運動目的為前提:
若您跟我一樣…對運動競賽的成績並不十分的在意…
(我說的是十分喔!我評自己有三分在意,因為那代表老化指標)
對室內定置的訓練用器材使用上始終找不到讓自己開心的誘因…
科學化的訓練理論對您來說實在像文科學生逃避理科一般冷感…
就應該把預算先放在基本能讓您提升參與興趣的器材上…
像提升外騎效率與心理爽度的車架、輪組、零件、人身部品等…
就像我這20多年來將預算投資在這些伴我運動的主要基本設備更新上…
帶給我最大的參與滿足感(當然有很多人會說我玩物喪志啦!)…
若您有著萬丈雄心…希望藉運動訓練點亮您人生的另一盞明燈…
熱切地希望看著自己的運動成績穩定地持續進步…
在參與的運動賽事中擊敗眾家好手…享受站在頒獎台的殊榮…
建議您可以在自行車基本裝備都已購足、有多於預算可供利用時…
投資心律監控、功率計算、室內訓練器材、甚至聘任教練、購買課程…
來支撐您持續進取的決心、遂行常常可投入訓練的積極時序…
有了茍日新的科學、專業、精密的訓練監控器材與專任教練…
您才有機會可以擁有比像我這種一般運動愛好者更強大的進步動能…
在更短的時間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提昇自己的運動能力!
但切記一定要找到對相關器材及概念了解最深、觀念正確的店家與教練…
否則這些科學器材也會淪為提供「看看心安」、「用用無傷」的玩具…
看久了…沒有幫助運動表現提昇的話…也會很快就膩了!
要記住:訓練是痛苦的…只有在賽會中奪得勝利是美好的!
科技器材、教練、課程是要幫助您登峰造極…否則就可惜了!

2. 評估自己能夠投入運動(或訓練)的時間:
若您跟我一樣只是個假日自由車騎士…遇到下雨還不出門…
與家庭共處與工作的時間導致於您只能單純將運動當作調劑…
根本無暇在意每次運動時細微的生理變化與體能進展…
連可以當作動態健檢的一般賽會都完全沒時間參與…
別說是自行車功率計了!就連基本的心律與GPS錶都建議您省了!
只需將經費投資在能讓自己開開心心吹吹風、曬曬太陽的簡單工具上就行…
若您還是關心運動對您是否帶來基本生理素質的進展…
可以進階投資個心律監控及記錄航跡、提供立即移動資訊的載具…
除非您已經近乎日日訓練…時時需產出能提供分析比較的數據…
來驗證您所執行、或被指導的訓練課表是否達到階段成果…
還有訓練期間的休息、恢復是否配置得宜以達提升成績的需求…
您就真得不斷投資日新月異的訓練工具(當然得搭配知其所以然的指導人員)
才得確保能跟上最進步的訓練監控方法…這是保持顛峰的不二法門!
若您只是想經由運動讓自己的身體素質逐步提升…遠高於市民平均值…
只循序漸進挑戰個全馬3:15’、113km三項賽5:20’、西進武嶺4:00’…
運動人生就已感到快意、幸福、滿足的話…恭喜您!
您就不需要強迫自己去適應室內機台訓練、鑽研功率計的各項數據原理…
更不用花錢聘任專業的競技運動教練…把這些錢都省下來!
玩玩最新的輪組(不小心還可以直接幫您爬武嶺直接進步半小時)…
換換功能取向的自行車種(透過工具的運動競賽最不公平了!)…
準備個幾樣可以搭配不同心情的安全帽或服飾配件…
可能對您使用上的滿足感會遠遠大過訓練儀器反映在屏幕上的數值…

3. 估算自己能丟進這個「無底洞」的預算:
人人都說參與自行車運動會投入的資金是個無底洞…
我個人是非常贊同的…前提是您對這項運動的熱情也沒有底限…
器材投資的順序永遠是以能載著您出去移動吹吹風為最基礎發展…
接下來風吹到有趣起來了…就會想再快一些…吹更涼爽的風…
然後求騎車上山攻頂更輕鬆些、身上的再行頭舒適帥氣一點…
如果這些投資逐步點燃您對這項運動的熱情…
還讓您收到家財萬貫也買不到的健康狀況改善…
不小心發掘了您在這個領域的天資與潛力…在賽場中屢獲佳績…
除了健康及結交同好外…您找到新的人生目標…
這時當然建議您開始評估更新可以幫您推向運動生涯高峰的工具…
但我仍建議您依照可投入這項運動的時間來考量預算分配…
尤其是若您的所得在國民平均水準不遠的情形…
當然還是以投資可以直接改善騎乘效率的自行車組件為優先…
相信一筆4~8萬元預算換組好輪絕對比裝個功率計對您的效益來得直接…
若您的可支配所得遠高於國民平均水準…以購買奢侈品的角度…
以「玩車」的嗜好來說…下重本嘗試各項新奇的科技工具實不為過…
就像眾多超跑、重機的玩家將許多提升引擎效能的器材植入愛車…
雖然飆車的環境與技術不足以讓這些科技玩意發揮甚麼作用…
單純一個『爽度』的心理附加價值就讓這些投資值回票價了!
所以當自行車本體零組件的邊際效益在您心中開始有遞減狀況…
手頭卻還有滿滿的預算等著滿足您在這個領域發掘新玩意的話…
玩玩各家廠牌及不同量測原理的功率計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這些投資就您非提升成績的目的上幫助遠小於其他組件…
看看功率數字最後在意義上甚至會低於監控碼錶時速及踏頻轉數…
若您不是以「運動訓練」、「邁向巔峰」為騎車目的的話…
沒時間也沒興趣深入了解科學訓練的奧義…建議刪了這條預算…
我可以非常正確地循技術手冊幫客戶安裝並指導操作這類商品…
但要如何藉功率來科學化您的課表、檢視各種狀況下反應的效益…
這就需要您進一步投資在教練身上了…這已跨足競技運動領域…
要邁向世界巔峰…這項投資更是個持續性的無底洞喔!
因為競技訓練的理論與實務一直隨科技進步快速變化當中!

非常感謝許許多多的好朋友們一直鼓勵我參與現在很夯的周邊生意…
例如:開付費訓練課程、經營室內運動教室、擔任教練顧問…
我想說的是…非常非常感謝大家對小弟的抬舉…
但是…我必須堅持任何需要他人負擔經費代價的服務都需要專業!
這個社會需要能夠進步的動能很簡單:就是專業的人作專業的事!
要行銷自己很簡單…但要作到堅持不亂入非專業領域很難!
對我一個只對鑽研自行車機械、實際參與運動有興趣的執業者來說…
頂多就是分享自身經驗、帶帶入門者進來這個有趣領域罷了!
手邊既無專業訓練證照、又不熟稔科學研究與分析學理…
怎麼膽敢要人付費接受我只能說是自學與經驗所得的認和觀念呢?
我想還是幫客戶修修自行車、領同好朋友進一步了解三項運動樂趣就行!
無償的經驗分享對我來說是結交同好伙伴的一種附加功能…
對休閒程度的玩家僅僅靠著交流心得就足以巨幅提昇運動效率了!
若業餘愛好者有需要進一步邁入為「訓練」而運動的更高階段…
就要交給專業各分項或統合的教練及器材應用指導員囉!
還有…也別要我推薦符合資格的人…因為我從未進入這領域…
所以更不曾親身領教過任何與此相關的專業人士指導…
最多就是看看閒書、上上無所不達、無奇不有的的World Wide Web…
查查走在全世界競技運動最尖端基線的國家在網上發表的文章…
故無從對坊間「教練」、「Trainer」依其所需本職學能進行評估…
況且訓練的理論與工具跟自行車零件一樣不斷地在改變…
能夠保持擁有最先進理論與實務的行家必定是全職於該領域的人…
我認為除非這個人傳授專業的領域已不侷限於台灣市場…
或者對鑽研運動訓練已到癡狂地步…不考慮經濟壓力…
否則要像競技運動大國般時時更新趨勢、實驗新訓練方法…
擁有這麼一大群像是運動訓練領域「教授」等級般可靠人士…
真可謂是難上加難!但環境的演變讓我感覺逐漸透露曙光…

好了…就這樣!我要繼續鑽研我愛的自行車技術手冊了!
還有…持續保持運動習慣可以讓我讀書的專注力提升…
至於科學化的訓練與專業選手的養成…就交給真正專業的人士吧!

非常不巧地…連續四周的周日騎車日都是陰雨天氣…
我已經在三周前就組裝完畢的Blue Triad-SL毫無用武之地…
美美的一部一級計時戰馬只能掛在牆上供瞻仰欣賞…
這部曾經是德國鐵人三項職業好手Andreas Raelert座騎的好車…
在剛組裝完畢掛上吊秤就讓我看到令人驚艷的數字:7.8kg
是我曾騎過700C計時車中最輕量的一部…果不負Super Light之名!
這部美國品牌的計時成車性價比的過人之處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項:
1. 以實售價新台幣22萬多的進口頂級計時成車來說算是便宜實惠的
2. 這價格直接搭配一級的Shimano Dura-Ace Di2電子變速套件
3. 不囉嗦直接裝載合乎職業選手需求的80mm框高板輪
4. 坐墊也直接附上在世界鐵人賽界已經爬上占有率最高的ISM
5. 一反其他品牌成車逢齒盤必降級的現象…直接升級成Rotor Q Ring橢圓大盤
基本上這樣的規格買一部進口頂級計時成車不但經濟實惠…
連將成車所附與車架身價不符的零件拆掉改裝的成本都省了!
這品牌的研發部門在設定銷售策略時算是有站在消費者端思考…
不過挑剔的我仍然針對以下三項零件作了依個人需求的調整:
1. 將原車的Hutchinson超輕量的Atom Comp競賽胎換掉…
改裝我這二年迷信的Continental Gatorskin『鱷魚皮』外胎
2. 基於我這8年多來一部計時車凸所有地型的需求…
將飛輪由原本準計時車設定的11-25t改為11-28t…
3. 同上述原因,將ISM Adamo Road坐墊換成Prologo Zero Tri Pas
來因應長上坡必須往後久坐得避免大腿內側磨擦的需求…
所以若以一個純粹拿它來玩鐵人賽的玩家來說…
確實原各項配備已是考慮相當周延、算設定狀態極佳的一部好車!

難得的新車首航…這次挑選了參雜一些零星短坡的北海岸淡金公路…
這回有同樣很就沒跨上愛駒的Jason請出他的Colnago Mapei EPS陪騎…
21年來連同這部已經騎過11部競技自行車的經驗告訴我…
剛接觸一部特性與設定都與前部相好已久的愛駒均有所差異的新車時…
身心感受到稍稍違和的成見必須有意識地屏除在外…
只能只針對客觀體感及接收到車子反饋的本質去作論述…
因為我們人體的神經元總會將舊有的習慣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反應中…
否則所有不同特色的愛車首航就都只剩一個相同的結論:不習慣!
故在此只針對不同的客觀感受作以下較具意義的歸納整理:
未命名

1. 車架組:
這是我第一次嚐試水平上管設計的計時車款…
說實在針對身材嬌小、跨高較短的我來說算是個冒險行為…
50cm的立管長度使得我在雙腿跨車站立時會有下襠觸及上管的現象…
遇到紅燈須停車跨坐於上管時的舒適度有打些折扣…
但是同樣只有50cm的上管有效距離則針對我來說是剛剛好的座艙…
20160508_092318 (800x600) (450x338)
尤其將座管上的座墊鎖位(76/80度二種)設定在前置時甚至比KT05更為前傾…
20160508_092246 (800x600) (450x338)
今天Aerobar騎姿巡航時因此獲得上半身重量支點更垂直於手肘的效果…
雖然超過一個月沒有騎車…但肩膀與大臂卻因此更為放鬆…
身體腰部以上的舒適度較前部KT05確定是有加分的…
由於座墊位置更為趨前也讓核心肌群與踩踏時上抬的大腿之間有更多餘裕…
大腿下踩時施力空間更大、腰腹肌肉能夠幫忙的也更多了!
我小結論是BLUE的車型由於水平上管設計不建議矮於168cm的騎士騎乘…
不過依我身材設定後的全車外觀上的整體比例尚稱平衡美觀(尤其前三角的霸氣)
20160508_113124 (800x600) (450x338)
其實最大原因要歸功於現今一級計時車架一體式前叉龍頭的低位…
平衡了設定完成後只能露出11cm(與KT0517cm相去甚遠)的座管…
20160508_092533 (600x800) (375x500)
塗裝上如雲彩般UD碳纖紋路的消光車架加上螢光黃的簍空BLUE字樣…
優美中不乏肅殺之氣的雄姿與調性光是剛看到照片時就已深得我心…
為低風阻設計的一體式前叉搭配與龍頭完全同形狀的水滴型墊高片…
讓整組一體式計時把在需要墊高時仍能維持與頭管一致的破風型態…
20160508_092523 (800x600) (450x338)
同樣依趨勢明顯縮小的後三角讓今天上坡抽車的傳動效果保持高檔…
它還有一個比Kuota KT05更低的BB Drop(7cm)設計…
使後下叉水平延伸到後勾爪前來了個陡峭的上揚變形…
這是個像超跑低底盤的概念…讓高速行駛搖動車架時的穩定度更佳!
20160508_092550 (800x600) (450x338)
而車架輕量化後對我這個喜歡拿計時車爬坡的人是最大加分…
Triad-SL Dura-Ace Di2全車重量足足比KT05輕了600g以上…
今天幾個上坡抽起車來輕鬆又靈活…大大減輕手臂搖車時的負擔…
整部車的剛性經測試也不因質輕的碳纖用料而有所減損…
將總是該『又輕又硬』的公路車頂級特色放到了這部計時車上!

2. 計時把組:
特別將這個部件獨立出來探討的原因是它與KT05有粉大的不同…
首先龍頭、Aerobar接合後段、Basebar三部分直接用UD碳纖一體成型…
這樣的設計因此少了很多螺絲與鎖固部件也是能夠輕量許多的原因…
20160508_092435 (800x600) (450x338)
較為纖細的Basebar雖然稍稍減低了像KT05機翼般的霸氣…
但因此減輕的重量同樣在抽車操控時少了很多手臂來回搖動的負擔…
只是有時上坡向後坐騎姿時沒了習慣手握寬版型Basebar上的舒適…
這點並非Basebar原本用途設計的初衷…不能因自己怪異的習慣扣它分!
而對確實有一點美中不足的是Size XS所配Basebar的寬度長達42cm
雖然對此把位時的操控穩定度有明顯的加分效果…
對於肩寬只有40cm的我在手握Basebar時卻形成較大的受風面…
這也只能怪哈比人身材的自己硬是任性地愛上這部車…
20160508_092445 (800x600) (450x338)
已經三年多沒用過上揚式Basebar握把位(E-118KT05都是很殺的水平式)…
這個設計讓我重新得到下坡及路面顛簸時的安全感…
不再需要在這二種路況時將姆指與食指緊緊環扣握把預防手掌向前滑出…
按壓煞把時也就因此空出食指可以幫忙(先前僅用中指與無名指制動)…
由於龍頭位置設計在上管上方…整組計時把比直接與上管平行的KT05高了5cm
所以手握Basebar騎姿時上半身軀幹角度大了…風阻也大了!
但肩、頸、背都感到更輕鬆了!可以想見這是個為超鐵長途騎乘設計的概念…
20160508_082933 (800x600) (450x338)
只可惜了我已經習慣超低騎姿的身體…未來若再換車又得重新適應!
而Aerobar由於是直接從Basebar的水平位置延伸出去…
故比起KT05之Aerobar放在Basebar上方的相對位置反而低了3cm
與整組把高於上管水平位置的5cm抵消後實際只高了2cm
因此在Aerobar趴姿頂風時較感受不到太大的風阻差距…
同樣S-Bend的把型…但這阻把前端的向上提升的水平高度達7cm
比起只有小小上揚3cmKT05來說手握把端時手腕下壓的角度變小…
這與J-Bend設計同樣有提昇長距離騎乘時手腕舒適度的效果…
而且今天在騎乘時還發現這樣的設計多了個手掌向上的更舒適握法…
直接將整隻手掌剛剛好可以放在這7cm高低差所空出來的空間…
這個握姿甚至可以改用食指來按壓變速按鈕(一般通常都用姆指作動)…
20160508_181633 (600x800) (375x500)
整組把手唯一的墊高方式就是利用龍頭下方的水滴型碳纖墊片…
相當不同於現今幾乎所有頂級計時車只將Aerobar墊高的設計…
未命名 (450x391)
手肘靠墊也有三個前後移動、四種不同橫向間距的鎖位…
加上厚實的軟墊…今天在Aero把位騎起來格外的舒適穩定…

3. 輪組:
這組掛著BLUE自有品牌AERUSQuantum SL80輪組看來有些面熟…
以我自己不負責的胡亂猜想…疑似ReynoldsStorm輪組…
因為框高、框型、碳纖紋路、花鼓都實在太過雷同了!
20160508_113609 (600x800) (375x500)
最重要漏餡的關鍵線索是直接就附上了印有Reynolds logo的藍色煞車塊…
所以雖是自有品牌輪組…但國際名廠的血統絕對可以保證它的價值…
前後80mm的高框輪組搭配擁有壯碩、簡潔線條的車體更顯凶狠的視覺張力!
20160508_092334 (600x800) (375x500)
經過先前Corima “S" 73mm的騎乘經驗…多了這7mm框高沒讓我太不適應…
今天的風勢不大…而偶然的側風也沒造成騎乘上的太多恐懼…
80mm的前輪在騎乘時嗡嗡的風切聲比如刀片般的Corima明顯許多…
前後80mm確實在起步時增加了一些駑鈍感(幾乎都得起身先抽車驅動)
不過由於外圍配重的慣性以及較短鋼絲加上胖胖框型所形成的空動效益…
在去程過了富基漁港後時速就常常能保持在40km/hr上下…
輪組剛性大約介於Corima的硬與Zipp的軟之間…對長距騎乘算恰到好處…
80mm框高的開放胎輪組空重1,850g還尚可接受(還比Zipp 8081,885g輕)
跟著成車直接以開放胎輪組搭配非常符合長距鐵人賽事的趨勢…
接下來就是我自己要慢慢學習風起時前輪操控上的課題了!

4. 變速/傳動/煞車系統:
這部成車直接裝配了Shimano Dura-Ace Di2頂級變速套件…
20160508_113056 (600x800) (375x500)
說實在使用起來順暢度與伺服馬達的反應與Ultegra Di2無異…
只是輕量而高質感的用料及設計對這部車的輕量化與使用爽度還是小有貢獻…
煞車夾器則是使用外觀質感頗高的消光黑TRP R970前夾及TRP 822後夾…
20160508_092510 (600x800) (375x500)
前夾維持了傳統前置的作法…只有後夾器放在了BB下方的空動位置…
在下坡時按壓煞把回饋的制動性與KT05的前TRPUltegra直鎖式不分軒輊…
測試結果確定讓人下回可以放心地騎這部車爽玩3P山道無誤…
搭載Rotor Q Ring 53/39t橢圓大盤讓我重溫了2010年Ridea的騎行感受…
20160508_082947 (800x600) (450x338)
這個原理是利用兩腿作圓周運動踩踏時接近上下死點處…
雙腿輸出功率較小…減少前齒片切線點的直徑以增加扭矩、減少齒數…
並讓上下死點附近的施力齒快速通過…讓施力時連貫,輸出力更加完美!
所以在一個多月沒碰車的今天在去程仍維持了高效的踩踏輸出…
回程只騎到石門後就被這種一直維持高檔功率效果的神器榨乾了體力…
有一種非常明顯的腿軟加上虛脫、全身能量一瀉千里的無力感…
這組曲柄的長度是167mm…理論上只比先前的腿組長個感覺甚無差別的2mm
但不騙你…轉腳畫起圓來就是有明顯差別的遲鈍感…
一同騎車的Jason立即用建築師的專業告訴我圓周長等於直徑乘以圓周率…
所以(167mm-165mm)*2*3.14=12.56mm=1.256cm
這是大盤轉一圈我的腳隨著曲柄畫一圈圓周所增加的行程…
1cm多的行程看似不多…但已足以讓你在高轉速踩踏時感覺些許遲鈍…
所以曲柄長度確實對不同地形踩踏的需求會有明顯程度上的影響!
而飛輪齒比的搭配選擇也是一門學問…主要關鍵在於齒比梯度的緩與陡…
原成車搭載的11-25t是非常中肯的計時車平緩賽道實用取向…
我則由於愛亂搞計時車用途深怕陡坡會定竿才把飛輪改成11-28t
20160508_092232 (800x600) (450x338)
電子變速的使用心得詳前二代愛車的測試報告…此處便不再贅述…

5. 座墊:
原本車附的ISM Adamo Road坐墊的特色是直接將座墊鼻尖位置開叉…
直接將原本低風阻姿勢下容易壓迫會陰部的區域去除…
ism-adamo-road-saddle (450x450)
可謂現代座墊中會陰減壓效果最佳的一種設計… 但由於鼻尖過於寬闊…
會造成臀部後移(爬坡踩踏需求)踩踏時大腿內側磨擦現象為其缺點
若用途上平路騎程為主、或是將參加超鐵賽事,此種坐墊絕對是首選!
而我換上的Prologo改良式傳統型的鐵人三項(或計時賽)座墊…
則只是稍稍加寬鼻尖…讓會陰部與座墊前緣接觸面積擴大…
再加上灌入軟質矽膠,或者製作凹槽來讓形成減壓效果…
這種座墊由於鼻尖不太寬…較適合有時仍須爬坡的臀部後移需求…
相對較適合常常需要騎往山地…或短程的鐵人賽使用…
Zero Tri Pas是我目前認為最能兼顧舒適與傳動、上坡與平路的鐵三座墊…
2108148_1.2tmdwb0ger (450x353)
只差沒有更高等級的CPC科技(Zero Tri Pas CPC缺貨了…嗚嗚…)
仔細去感覺還是能發現恥骨位置在較光滑皮面上因踩踏產生的些微移動…
但大抵上的效果與頂級的Prologo Zero Tri Pas CPC無異…
非常強力推薦和我一樣喜歡拿計時車上山下海的玩家們使用!

好啦!駕上新車又是一番全新氣象和需要逐步適應的神經元協調性…
可以確定的是再經過個幾次各種不同路況之騎乘練習…
很快它又會是一部用反射動作就可以駕馭自如的汗血寶馬囉!
20160508_095916 (600x800) (375x500)

無疑Kuota KT05是我騎過這些品牌型號計時車中最滿意的一部…
我這五短身材有幸能在這幾年靠著車架設計的進展…
找到能夠符合座艙距離與Aero姿勢雙全的計時車款…
最重要的一項研發創新就是一體式前叉龍頭的設計…
這個設計讓決定計時把組高度最重要的因素-龍頭位置…
從傳統式的高於車架上管進步到完全與上管平行…
這對於跨高不足以讓坐墊與龍頭產生足夠落差的嬌小身材來說…
解決了想要得到較為積極的抗風阻的騎乘姿勢問題…
KuotaK-Factor 650C車架起讓我得到這種超低騎姿起…
我一度覺得650C的車架就是我對抗風阻的唯一救星了!
想不到Argon 182008創造了E-114這部劃時代概念的戰車…
讓得到當年EURO BIKE設計大賞的一體式前叉龍頭就此風靡計時車壇…
由於這項創新現今多用於為職業選手需求設計的頂級車種上…
所以逼著我只能忍痛自2012年起將車架升級到擁有這項設計的E-118
這個結論就是老話一句:透過工具的運動競賽仍有公平性問題!
不過用鈔票堆出來的其成效率值還得要靠經常練習方能消受…
這九年來我就是靠著破釜沉舟的決心直接放棄公路車款…
以強迫練習法:用每部帶著板輪的計時車上山下海…
雖然起初坐位前置的騎乘角度對於山道地形讓人的腿肌施力艱難萬分…
加上計時車稍沉的車重、慣性板輪低迴轉速時產生的重拖低效…
由於計時把煞變分離之換擋不便、大角度頭管使下坡操控過敏…
我還是那句老話:人的適應能力絕對能克服一切!
否則職業選手也是人…他們難道裝了人工肌腱、韌帶、關節嗎?
配合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研習、實作的自行車設定經驗…
證明每個人最終都能無傷無痛地得到最佳的人車合一騎姿!
我相信每位自行車騎士的最佳Fitter,其實就是咱們自己!
125718-largest_BoechererHeilbronn15 (500x424) (450x382) (450x382)
2015 Ironman法蘭克福歐洲冠軍賽季軍Andi Böcherer也騎KT05

要告別這部才騎乘不到一年的KT05寶馬實在是令人不捨…
但是基於個人的職業需要不停地去探究新商品的實際應用績效…
所以很快下一部需要去測試、感受、分析的車款已然出現…
美國品牌Blue出品的Triad-SL Dura-Ace Di2頂級計時車…
選擇這部車的重點在於幾項異於前例之全新測試元素:
1. 更高等級的Shimano Dura-Ace 9070 Di2電子變速套件
2. 框體更高的Aerus Quantum SL80 UD全碳纖高剛性板輪組
3. 首次嚐試的水平計時車架(先前全都是上管下斜的壓縮車架)
4. 167mm的大盤腿長(先前都是165mm)
5. 再次重溫橢圓盤的踩踏感受(自E-118起就已回歸真圓齒片)
希望下周日老天爺給個好天讓西濱公路試車之路成行…
便可以很快分享這部個人也屬意已久的全新戰駒Triad-SL的測試文了!
gif.php (450x300)
Blue Triad-SL Dura-Ace Di2頂級計時車

重點回到Kuota KT05…我選擇了台東的台11線作為告別飛行之路…
記憶猶新的是這部車的首航居然是陽明山加風櫃嘴的2P山道…
騎計時車爬山雖然已經是我這九年來的家常便飯…
而這種行為畢竟像架著F1方程式賽車去挑戰拉力賽車的地盤一樣…
絕對是討不了便宜的…還有嚴重殺雞採用牛刀的錯誤示範之嫌…
這種另類的腿力與操控技巧的訓練確實讓我的計時車騎技術提升不少…
但計時車終歸是為平坦路面及破風而設計的速度機器…
只有這種可以吹著海風、讓人低頭凝視著路面標線的跑道上…
才有以正統Aerobar趴姿坐駕在計時車上讓人車一塊飛行之感…
這時Basebar的用途僅僅是讓人想像就要起飛的流線機翼…
尤其是KT05這雙寬扁前趨的翅膀更像是Bernoulli原理的成果…
在這Ironman 70.3賽場戴上已經停產的LAS Crono計時帽向它致敬!
在東台灣海岸線這個已成為台灣鐵人賽熱門賽道上細細品味騎乘樂趣…
這九年來可以明顯感受到自己對計時車的操控與反應都在進步…
軀幹不但可以愈趴愈低、對板輪遇亂風的應對上也穩定許多…
所以輪組一路從46+46mm58+58mm58+72mm到現在的73+73mm框高…
對風從恐懼道慢慢可以享受它給與騎乘更多的變化與樂趣…
還有為了在計時車上的重點定律:板輪不寬則不威!
我想最後玩起碟輪應該也是遲早的事情…就循距漸進慢慢享受囉!
騎計時車真的是除了快之外…還有其他車種無法比擬的美感…
所以我不惜向人體工學對抗…除了師法職業選手的抗風阻效能外…
為的就是求個極致的騎姿美感…索性連前置式水壺都不曾安裝…
滿足心中最美的騎姿到目前為止還是我得到最大快感的來源…
不騙你…對我來說這點比創下自行車分段好成績更加重要…
也是我能放下更有休閒舒適騎乘感受的公路車這麼多年的最大因素…
…………………………………………………………………………..就是帥度啦!
這場競賽難得可以像這樣子以輕鬆的心情細細品嘗KT05的好…
深具驅動效能的迷你後三角、剛硬厚實的車架軀幹、呼嘯的板輪風切聲…
我得深深地記在腦子裏頭…就像先前數台同樣出色的戰友一般…
都將是自己人生中最最奢侈、頂級享受的樂趣與回憶…
P1190771 (306x500)

結束了愛駒的告別飛行…一如往常好好仔細地保養所有零件…
就等待下一位伯樂延續這樣的超優值駕馭樂趣!
20160417_155808 (450x338)

經過前二周真正地讓新坐駕Kuota KT05作它正經該作的事…
在北海岸以及台15線舊西濱公路二段較為平緩車道巡航測試後…
對於這部空力機器在操控以及設定上有些令人興奮的體會…
首先在差異性最大的輪組部分(首次採用Corima這個法國品牌)…
由於前輪由原本58mm框高往上加到73mm…重量增加約200g
在無風或順風的情況下明顯整個Aerobar的操控上更為穩定…
不過顯而易見地若遇到側風襲擊則較令人膽戰心驚就是了!
在高速巡航時兩輪同時甩出的慣性也明顯優於58mm+72mm的搭配…
難怪雙腿肌力足夠的鐵友們無不將這二只與前進動能完全正相關的配備…
直接升級到70mm以上高框甚至全封閉式碟輪的頂級超跑規格!
經由這二個半月的騎乘適應…我對於風的恐懼感逐漸消彌…
在西濱公路折返的逆風行程仍能堅持低風阻騎姿…
因風而懼於以雙肘短軸操控龍頭與前輪的不穩定心神幾乎消散殆盡…
相信Aerobar騎姿的適應期應該可以算是告一段落…
該是追求最佳效率設定的時候了!
所以本周106線道往福隆的約騎行程前我還將Aerobar靠墊間距調窄…
希望因此得到人車合一前段頂風部位更微縮小的面積…
尤其是我這嬌小身材、較窄肩寬所獲得的低風阻紅利更要好好把握!
20150920_080729 (450x338)
20150920_080741 (375x500)

另外原本搭配的San Marco ERA Triathlon座墊鼻尖較窄且長…
前二個月因應全山坡地形向後端移動坐姿可謂完美無缺!
雙腿之間就像是配備了典型的公路車座墊般全無磨擦疑慮…
不過長距離的全平地型巡航時得向前端移動的坐姿上…
可就無法讓直接壓在鼻尖上的會陰部有持續舒適的感覺了!
大約在近100km後會開始感到痠麻疼痛…
為了因應十一月份的Ironman 70.3 Taiwan 90km的自行車賽段…
由於Argon 18 E-118所搭配Prologo Nago Evo Tri 40的極佳使用經驗…
本周二話不說直接換上Prologo Zero Tri Pas CPC這張超級座墊!
座管也因座墊厚度不同影響跨高總長度之故向上升高了半公分…
準備在這個周日充滿變化的練騎路程中好好地感受一下CPC科技!
20150920_080806 (450x338)
20150920_080912 (450x338)

週日預訂騎乘106縣道加台2丙到福隆折返共120km極富變化的路線…
恰巧與同一天騎士協會舉辦的環大台北自行車挑戰一塊湊湊熱鬧…
一起騎遊的好朋友有猽瘋、Jason、Mark、Jerry、Philip、才人…
這張Prologo Zero Tri Pas CPC座墊讓我又找回坐在板凳上的感覺…
但比起Prologo Nago Evo Tri 40調性更硬…
而中央凹槽設計取代軟質矽膠讓會陰更不易感到酸麻…
中空CPC專利抓著顯微吸盤設計讓我的屁屁完全定著在坐墊前端…
踩踏位置不易移動…使輸出力量保持最大而操控更為穩定…
不過縮短Aerobar靠墊間距後的騎姿則還需要適應…
雖然胸膛非屬寬闊的我還是稍覺有些侷促…
騎乘時肩膀內夾產生些微的酸楚現象…
操控上也不若雙臂較為張開時那麼穩定…
我想可能還需時間好好適應…
應該要給這個設定一些機會多騎幾次後再行決定是否要調回原寬度…

最令人振奮與開心的事情莫過於我的髂脛束疼痛症狀就快痊癒!
非常感謝多年來一直相互砥礪的好朋友Leo傳授復健經驗…
這次短短三周基礎期應該將跑步肌肉調整到八成的可用狀態…
本周的二次15km漸速跑都可以在1:15’(5min/km pace)內完成…
下周起又要再執行我專屬的『肌肉記憶喚醒法』的進展訓練期囉!
基本上循3跑、2游、1騎、1休2跑、2游、2騎、1休的周間分配進行…
依照慣例的一個月懶人游泳恢復練習法也該展開…真的混太久了!
若晨起有疲勞狀況就隨性增加休息天數…絕不勉強身體…
因為這個冬季我還想持續我的馬拉松賽季哩…不想因傷中斷…
希望蒼天多多保佑我這個為人處事也算是個模範生的信徒吧!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且看我二十年磨出『不血刃』的第二劍吧!